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五个小故事,看王安石的人品)
王安石,公子,自己的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五个小故事,看王安石的人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超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并且他还酷爱读书,这样的天资加上那样的勤奋,想学习成绩不好都难啊。
二十二岁时,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的身份进士及第,进入了仕途。此后王安石扎根基层,无论是担任知县还是知州,他都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政绩斐然。宰相文彦博、大文学家欧阳修等多次举荐王安石入朝为官,王安石都拒绝了,他目光远大,他想要在地方上彻底了解国情、社情之后,才能入京做一番大事业。
1067年,宋神宗即位,这位二十岁的新皇帝耳闻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境后,悟出了穷则思变的决心。于是,他召集享有盛誉的王安石入京,一番交谈之后,二人志同道合,都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随即,宋神宗拜五十岁的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强力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
这次变法使王安石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遭到了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评价。
诋毁他的人如司马光说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程门弟子之一的杨时评论道: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赞誉他的人如黄庭坚评价到: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梁启超高度赞扬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笔者不懂历史,没有资格和能力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准确评价,但是,当笔者了解了五个王安石的小故事后,从内心深处对王安石充满了敬佩之情。
俗话说,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这五则小故事都是记录了王安石的寻常小事,却反映出王安石坚韧不拔的意志、高情远致的品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布衣蔬食的生活作风。
这一切,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抹杀的,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赞扬和学习的。好友,当您看完这五个小故事后,我相信您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一、王安石的酒品
公元1054年,三十四岁的王安石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被宋仁宗任命为群牧判官,也就是负责管理国家马匹的官员。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了二岁,现在成了同事,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成为了一对好朋友。他俩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包拯比王安石大了二十二岁,差了一代人。
有这两个年轻有为的下属给他办事,包大人很放心,也很舒心。那时候,朝廷官员还可以公款吃喝,包大人决定找机会请两位得力干将过来一起喝酒,进一步联络一下感情。
这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办完公务之后,包大人心情很舒畅,找日子不如撞日子,就今天中午吧,于是,包大人就安排了一桌酒席,邀请了两位年轻人。
王安石和司马光平常都不喝酒。不过,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劝酒有方,在他的热情洋溢地劝酒下,司马光碍于情面,端起酒来,喝了一杯,辣得他脸红脖子粗。
临到王安石喝酒了,无论包大人怎么劝说,即便是他黑着脸(哈哈,老包本来就黑)说出了给个面子这样的话,王安石还是态度坚决,对不起,包大人,我滴酒不沾,sorry,包大叔,我不会喝酒。
最终,王安石也没有喝下这杯酒。包大人尴尬得一张老脸黑红黑红的。不过,包大人心胸宽广,他认为这小子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当年的影子,从此,包大人是越来越欣赏王安石。
很快,王安石连包大人敬酒都不喝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大宋官场,人们都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
作为一名主导改革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从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怎么能行?仅在喝酒这一点上,王安石就值得我们深思与敬佩。
王安石有一首诗《商鞅》表明了王安石为人的诚实和执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其他地方喝酒的习俗,笔者不是很清楚。但是,印象深的一次是在河北邯郸喝酒,笔者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开场白之后,大家一起喝了一会儿,然后邯郸的朋友们就开始端酒,小盅的白酒,他们不喝,就让我喝,每个人一端就是三杯,笔者是青岛人,实在,也不能给同去的人掉价,就不好意思不喝,结果那天晚上我是吐了个七荤八素,不知东西南北。第二天,邯郸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那儿喝酒的习俗,以前穷,有酒自己不舍得喝,留着给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喝好。天哪,这样的习俗真该与时俱进。还是去南方好,不劝酒,随意喝。
不过在我们山东、在青岛,劝酒之风还是很严重的。当敬酒之人说出给个面子,这样带有最后通牒意味的话时,一般人哪怕是伤身,也会喝了这杯酒。笔者对这种情况是深恶痛绝,从不这样劝酒。好友们,您对劝酒之风怎么看呢?
二、王安石拒妾
在古时候,纳妾是很正常的行为,青楼妓院更是文人们的风流去处。唐朝大诗人杜牧年轻时就是青楼妓院的常客,后来他总结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但是,王安石是个例外。他品性高洁,用情专一,不好色,不纳妾,终身只爱他的吴夫人。吴夫人看到别人家都是三妻四妾的,自己的老公连一个小妾都没有,很过意不去,就亲自买来一个小妾,让她侍奉王安石。
这天王安石下班回家,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前来伺候他,王安石不认识她啊,就奇怪地问她:“你是谁,为何在此?”
那个女子就告诉王安石,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吴夫人花钱买她来做王安石的侍妾。
王安石听完,很怜悯她,不仅没有收她为妾,反而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了官债,使她们夫妇破镜重圆。
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有几位侍妾是寻常不过的事情,何况王安石身居高位,更何况是夫人亲自买来的。可是,王安石不仅拒绝留下小妾,还资助小妾夫妇破镜重圆,仅就这一点,王安石人品之高洁怎能不让人敬佩呢?怪不得王安石能写出《梅花》这样的咏梅第一诗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他饱读诗书,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在主政地方时,他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良好的家风、自身的修养和亲身的体验,使王安石养成了崇尚简朴、杜绝奢华的生活作风。
萧公子是王安石儿媳家里的一位亲属,有一次他来京城办事,顺便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就请萧公子第二天到相府一起吃饭。
萧公子满心以为,堂堂的相府家一定是吃山珍海味,喝美酒香醇,自己一定要开开眼界,大饱口福。于是,这位公子特意连早晨饭都没吃,打扮了一番之后,衣着光鲜、空着肚子前往相府,准备饱餐一顿。
上一篇:自行车是谁发明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而非强国,何时才能破局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