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七月火把节歌词(“山鹰组合”与中国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
彝族,传统,文化七月火把节歌词(“山鹰组合”与中国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 传统与创新
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实践 创作─表演─流布的三个环节上对彝族口头传统的解构─还原─重构,作为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实践而言,“山鹰组合”的创作,其实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的创新过程,其间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现代人的生存情境共同纠结出了一道独具风采的当代音乐文化风景。 “山鹰组合”的成功,表明继承传统抑或是复写传统的原汁原味,并非是以传统的因循或倒置而画地为牢;创新当然也是一种结果抑或目的的产物,也当以传统为其新生的伸张点。传统与创新,犹如因果链的两端,一头连着文化历时发展的"因",而有源始文本──民间口头传统的流脉;一头连着文化共时交汇的“果”,因而有终极文本──当代原创音乐的重构。创作活动完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话语转接,必然便是音乐本身与当代社会的文化情境发生碰撞的开始,音声在吐纳卷舒之间,有时一段歌词,一阵曲调,甚至一个小小的字眼便能点化出人文精神的复苏,美丽、深沉而隽永。但创新更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认知、体验、感悟、诠释与演绎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层次的处理手段,由低到高,由表及里,自成一个完整的创作体系。其中离开对传统文化之树的擘肌析理,创作也就会流于浮光掠影而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深度体味。
人类学或民俗学对口头传统的重视,便为当代彝族原创音乐提供了比较权威的文化阐释模式,让年轻的音乐新生代从中学会享用文化资源,掘出人类共享的审美价值体系,从而在音乐语汇与话语转接上,对口头传统进行现代意义的文化重构,作出合乎当代人生存情境的审美判断。 从“山鹰组合”的文化实践来看,以口头传统驱动创作认知过程究其实质是一种知性的把握,皆然不同于虚饰文化的被动反应,或以文化表象来点缀空洞苍白的矫情饰诈,这完全依凭着创作主体的悟性、感觉或感情来体知传统文化的意蕴,来传达人文精神的理念。倘若植根于口头传统的沃土,以艺术中创造性直觉将传统认知的三个阶段:解构─还原─重构予以整和,形成一种互动系统,则创新意义上的文化阐释便可渗入民族精神的传统文本进行深度透视,又可以进入时代精神的全景扫描,让原创作品的话语风格、文本特性、音乐语汇在对当代族群的生存情境的人文关怀中实现艺术创新的升华。
一般而言,彝人大都熟谙本民族的歌诗传统,而当代彝族原创音乐应该在更广泛的审美接受范围内来形成自己独辟蹊径的文化传播,从而主动参与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建构。彝汉双语的文化互换则需植根于不同体系的文化交汇与碰撞。但是如果要想在较高层次进行主动的阐释与认同,则必须对这两大文化传统予以整和、共振与汇通,以求音乐语汇的对话,文化视野的交接,而不致在流播过程中方纳圆凿,与文化大市场格格不入。当然汇通旨在文化的相互观照与话语认同,要求创作者具有开阔的胸襟、深广的视域,背靠两大文化传统而集于一身,使音乐命题与话语辑接相互碰撞,继而发生审美观念的双向涵化,最终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精品佳作。
其实,从彝族“达体舞”流向都市生活到“山鹰组合”走出大凉山的文化景观而言,便体现了文化的整和与认同力量,这种整和即是不同文化传统相互转接和彼此对话的沁润结果。当我们面对这些在民间熏习熙载、代代相承的口头传统的同时,应当怎样立足于彝民族文化本土中的歌诗传统并借鉴当今世界流行音乐创作的技巧与方法,怎样在理论的批评与批评的理论之间搭结起族群文化对话、中外音乐对话的通衢,从而发扬中国彝族民间口承文艺传统之优长,汲取国内外现当代音乐艺术成果之精粹,从而谱写与歌唱出时代强音中的民族新声。这不仅是我们认识彝族音乐文化的传统与创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同样是我们今天观照中国当代原创音乐的走向世界的一个参照体系。
作为一个彝人,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人、民族音乐学者、听众来共同关心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的发展,爱护和帮助像"山鹰"和"彝人制造"这样积极进取的少数民族歌手和组合,营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蓬勃发展并走出自己独特道路的氛围和环境。是为本文初衷。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其实都没有歌词(“同城交友”“快速脱单”,真相却是“层层下套”“步步为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