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七月火把节歌词(“山鹰组合”与中国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
彝族,传统,文化七月火把节歌词(“山鹰组合”与中国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山鹰”组合的原作词曲,围绕着"鹰"这一核心"语象"描绘出的是山地那辽阔深邃的风光,以及在高地上生存和繁衍的彝人情感与美好愿望,风格粗犷豪放,有一股强劲的“鹰”气,或可称之为“山鹰派”;鹊名北京歌坛的云南彝族创作歌手倮倮以其《水缸里的月亮》摹绘出了西南边陲特有的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与当地少数民族淳厚的民风民情及古朴的生活画面,则构成了倮倮那清丽隽美的语言风格与奇谲瑰丽的水墨色调;凉山“黑虎队”(彝人制造)的词曲创作,颇有传奇式的叙事短歌艺术和风趣盎然的说唱语言,则植根于凉山地区那亘古苍凉、柔韧劲拔的生活土壤之中,转接“克”说唱与所地高腔的独特技巧。诚然,以上所谓的“风格”之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各种风格的迥异与演绎手段的独特,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彝族当代新音乐创作中有关“风格”或“流派”的个性形成与流变,则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当代彝族音乐人在不同的发展层级上,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心态与不同的生活感受,其词曲创作的风格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一种必然。 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既是各民族歌诗传统的继承者、保存者、传播者,又是新时代的创作家。他们的作品由于是口耳相传,代代相承下来的,民族特点浓郁,诗歌的韵律节奏更加鲜明,含有丰厚蕴藉的文化内涵,也应成为彝民族新声创作的重要借鉴。在音乐语汇与旋律曲调上应大力发掘民间音乐素材并加以进一步的提炼与应用。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集成的《彝族民间音乐经典》中,我们可以听到民间艺人通过独特的抒情─叙事指法,以高度纯熟的传统音乐技巧,和谐地运用了彝族古老的民间音乐技法和优美的音乐语汇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颇富彝族音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情调。“山鹰组合”的原创歌曲制作中,也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转接了彝族民间器乐如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竖笛等的传统音乐素材,丰富了现代电子音乐合成的表现力,强化了MIDI音乐的配器层次与旋律色调。
在彝民族新音乐的歌词创作中,还当注意从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与民间歌谣那里汲取养分,感悟民歌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性与播布力。注重大众接受应是当代彝族新声藉以迅速流布的有力支撑。笔者作为彝民族音乐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也从事着彝族新音乐的创作,作为一个彝人,我力图把自己对民间口头传统的文化思考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探索与在现实创作中的艺术升华相结合,让曲调扎根于文化的沃土,让歌词染上时代的特色。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依恋,也是一种精神的飞升。彝族当代音乐人应该做一位深有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以彝民族的歌诗精神建构更高远的音乐理想。我们深知,作为历史概念之一的口头传统,必然打上时代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印记。而作为现时文化境域中的彝族原创音乐都应着力于表现当代中国彝人乃至人类本身的社会性因素与文化性原色,都应对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人性本身及其人文精神从外部到内部进行深度的穿邃与探索。
八、九十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天空,新星群耀,各自在本属自己的轨道上色彩斑斓地在运转。传统中的"山门"既已打开,与山外中外多元化的当代音乐世界进行接轨业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走向。在充溢着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当代中国原创音乐乐坛上,少数民族新生代的创作几乎赶上了汉族与各国现代音乐人的步伐。虽有“深浅差”,但对人性、对时代、对生命的观照,确乎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出现的。从彝族原创音乐来看,歌词的内涵日益丰腴,曲调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同时彝族年轻的音乐人在那种农业社会时代的宁静心态渐渐转变为对工业科技社会的繁杂、质疑与思考。“山鹰组合”的词曲创作颇具深刻见透的思想哲理性、纵向开掘的内涵包容性,与凝炼飘洒而又挥洒恣肆的语言抒情。
从一则“山鹰组合”的乐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来自神秘、遥远、沉默而又气势磅礴的大凉山,那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赋予他们纯朴、粗砺、坚韧的心灵;他们来自那个以鹰为崇拜物,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环境背景、语言系统的彝族。因此,他们的音乐野性而质朴、激情而自由、悠扬而绵长、粗糙而旷达,如他们故乡的山风和秀水。一旦沁入我们这些疲惫、蒙尘、迟钝的现代城市人的心灵,必将使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悟,在这个以经济关系主宰一切的商业化社会里,他们用独特的音乐语汇和自如洒脱的舞姿、沉郁粗犷的嗓音给我们这个社会注入了何等清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日渐疏离、隔膜、心理防线愈筑愈厚的人际关系恶化的社会里,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单纯,情感的真挚与厚重;同时,他们还让我们感应到了流行音乐的另外一种可能性:音乐文化在与异族血脉相交融的汇合之后,将产生一种更为强悍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情感张力,让我们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之下,认识了三个鲜活的音乐之魂。”诚然,当代彝族歌坛上出现的新生代原创歌曲,无论从语言和架构,都与传统的民间歌谣有着巨大的差别。
彝民族口头传统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是一道道古老神秘而又充满奇谲的文化景观,也是中国彝族当代音乐创作新生代在臻达艺术圣境的道路上的一棵棵流溢着灵动之光影的歌诗之泉。年轻的一代在领略彝人古老瑰奇的歌诗文化之际,可以从中了解到彝民族口承文化的源流脉络以及彝文字体系下的毕摩书面诗歌创作及其口诵传播的史路历程。“山鹰”作为当代彝族音乐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透视来反观工业文明社会的文化现象,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崭新的认识角度:这里既有对原生诗性思维与古老人文精神正在远遁的惋惜与喟叹,又有对坚毅而柔韧的文化情结的依恋与流露;同时,也暗示出这种困惑与冲突必然导致的“人文自觉”使音乐理想走向更深层次的传统继承与批判的精神趋向。无论是年轻人对远古人文精神的触摸和追恋,还是对当代人类生存焦虑和文化命运的忧思与倾诉,对一个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而言,在当代原创音乐的词曲创造中,“山鹰”呼唤着彝民族传统--歌诗精神的苏醒、重建与创新。由此,对彝民族的口头传统,以及对当代少数民族新音乐创作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审视,都不无裨益。 “山鹰组合”的原创音乐在结构上有着彝族民间口头传统中的"抒情歌诗"的风韵;而与此同时也采用了民间歌手"克智"说唱艺术与宗教祭司毕摩口诵传统的话语风格。
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借鉴现代世界特别是电子音乐的技术手段以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他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彝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源泉的重要意义并深入挖掘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山鹰组合”的录制水平与独特制作上构成了一种不断探索的主要特征。原创音乐,在彝族民间音乐素材上的深入开掘,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同时充分运用了现代作曲手法,在音乐语汇的处理上将口头传统与现代音乐的转接为特性乐器、人声和MIDI音色三元素的和谐天成,有撼人心魄的听觉冲力。人声上对民间唱法原生韵味的现代演绎成为音乐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录制上,唱片无论是在动态链结与声场控制的时空定位方面,都逐渐显示出自成一格的音阶层次与独具魅力的听觉穿透力,已经获得了广大听众的认同与文化市场的成功“山鹰组合”的原创歌曲,在继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制作的彝语专辑《我爱我的家乡》与《大凉山摇滚》在广大彝区引起激烈反响之后,广州太平洋音影出版公司接着推出了《走出大凉山》,其后我们又听到了《离开家的孩子》与《火一样的人》。近来喜闻“山鹰组合”在沉潜三年之后,在北京推出他们的最新国语专辑《漂人》。笔者尚未听到这张由北京龙曰文化发展公司与北京金蔷薇广告公司联合制作的专辑,但相信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会得到音乐界和广大听众的认可。
上一篇:其实都没有歌词(“同城交友”“快速脱单”,真相却是“层层下套”“步步为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