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针砭时弊(专访苏童: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发声,往往通过朋友圈)
作家,先锋,我的针砭时弊(专访苏童: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发声,往往通过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学要跟西方读者心目中的主流文学竞争,比如英语和西语文学,会很困难,他们觉得别的文学都不是主流。另外,中国文学的翻译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现在花很多努力走出去,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愿望,但是具体怎么做真的很费思量。
▲青年时代的苏童。
新京报:你认为,中国文学与西方主流文学在艺术水准上有差距吗?
苏童:不,我从来不认为中国小说跟欧美小说在艺术水准上有什么差距。其实,在海外出版反倒是容易的,但被接受是另外一个工程。
新京报:今年1月25日,西方作家米兰·昆德拉、拉什迪、帕慕克、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三十位作家联合署名,发表《为欧洲而战:否则破坏者会毁灭它》的宣言,以抵抗欧洲正在蔓延的民粹主义浪潮。世界上一些重要作家始终对现实怀有激情,用行动积极介入现实,但中国作家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似乎比较疏远,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苏童: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发声,现在往往是通过朋友圈的私人频道,所谓“为欧洲而战”,有他们的角度和背景。作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一直是纠缠的,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纠缠,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和复杂的问题。
我不知道作家应该与现实保持怎样的距离,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但是我可能是在现实之上几公分,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想法和做法,要实现起来也没那么容易。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说比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更有意思呢?恰好就在于它的拥抱可以不那么近,可以若即若离。作家都是俯瞰现实的,不像记者和报告文学作者是贴着地面的,但是作家是可以飞的,为什么要去放弃这个姿态呢?
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编辑 走走 校对 翟永军
值班编辑 花木南 吾彦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哲理诗(25首哲理诗,每一首都包含一个道理,读懂受益一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