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收官什么意思(《梦华录》收官在即,我们和赵冬梅聊了聊“宋代热”)
宋朝,宋代,宋史收官什么意思(《梦华录》收官在即,我们和赵冬梅聊了聊“宋代热”)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近期的热播剧《梦华录》将于今晚(7月3日)收官,趁着“宋代热”这波讨论,我们联系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史学者赵冬梅,打算和她聊聊宋代社会生活。当然,书评君也觉得最近围绕《梦华录》的讨论已经不少了,那么这次访谈借此热点,还能否提供给朋友们新的东西呢?
在“借热播剧谈历史”这件事上,赵老师原来也有同感。她说起,正是借着这样的机会,大家才有耐心,愿意花点时间听她讲讲历史中真实的宋代是什么样子。她还感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帝制时期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明清。这话听来多少有些怅然,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能借此和大家一起去看看真实的历史,而且是非均质的历史,已经是件挺难得的事。
《梦华录》(2022)剧照。此前,书评君已推文讨论剧中的“双洁”,点击图片可阅读《从说起:如何理解古偶剧中的“双洁”规范?》。
那么,话说回来,《梦华录》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所谓的“大宋文化复兴”是否有些言过其实?赵老师没有直接回应这个问题,她先给我们讲了件童年往事。儿时,父亲会一大早起来给姐俩炸清油饼吃,有时候上学赶时间,姐妹俩通常抄起一张黄澄澄、油乎乎的饼就跑了,吃完后的小油手也懒得洗,四处蹭蹭,就“干净”了。长大后她读到《东京梦华录》,有段写到北宋东京临街而设的饼铺,天不亮就传来做饼的剂子拍在案板上的声音,炉火中劈里啪啦的柴火声,那是宋代的人间烟火,却恍惚中与她儿时的记忆重合。后来,她进入宋史领域,越发觉得宋朝出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国人生活的样貌。
原本,书评君还想和赵老师聊一聊赵盼儿,可兴致所至,赵老师说:“要不,我给你讲段张行婆的故事吧。”张行婆是谁?原来,她是司马光笔下宋代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生命运坎坷,母亲早逝、父亲继娶,后母将她卖为奴婢,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沦落到社会底层的人,千年前她就活出了自我的真实。婚后丈夫离世,她一人拉扯大了三个孩子。在完成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后,她最终去古庙做了修行人,一生信佛终有回响,那是她成为自己的时刻。
据赵老师说,中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如是的鲜活个体,如今的史学界或许仍难关注到普通人的叙事,但千年前的史家先辈司马光却记下了张行婆的故事。那是北宋的士大夫,他们依然能够看见。“可到了明清之后,很多人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有人挨饿他看不见,有人受难他看不见,别人的痛苦他也看不见。”如今的“宋代热”之下,其实藏有当下人对个体生命的再发现,以及对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对赵冬梅的采访。
*预告:本篇专访将收入7月8日书评周刊报纸专题《东京梦华:像宋人一样生活》,在报纸发行后,我们将陆续推送专题内其他文章,欢迎朋友们关注~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著有《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等。
挣脱被架空的宋,
走入更真实的宋代
新京报:借由这段时间热播的《梦华录》,我们再度见证了宋代气象引发的全民讨论盛况。不少声音称,一场名为“大宋文化复兴”的潮流正在成型。作为一名宋史学者,你的判断是怎样的?
赵冬梅: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论断经常被引用,但在这之后,其实还有一句表述却常被忽视。陈先生推测,中国未来文化的方向很有可能表现为宋文明的复兴,或者称之为“新宋学”。
不过,对于“大宋文化复兴”这一判断而言,我个人还是持保留态度。当然,作为一名研究宋史的学者,我十分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以宋朝为背景的文艺作品逐渐走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一趋势是值得称赞的。但前提是,我们不能把影视剧当历史去看。这些影视剧大多是在存世的有关宋朝的吉光片羽中,努力呈现一个他们所想象的宋朝。而这个宋朝和民间记忆中的宋朝,以及历史书写中的宋朝都有不同。不难发现,在如今影视剧中,宋的最大特点更多是“美”。
《梦华录》(2022)剧照。
新京报:事实上,宋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从“包青天”、“杨家将”到“岳飞传”,这些故事都基于宋朝的大背景,但相较而言,宋朝在其中更多是隐而不彰的背景性存在。不过近年来,包括《清平乐》《知否》在内的作品则试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的宋朝。在这波整体的“宋代热”之下,具体光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赵冬梅:就具体呈现而言,前后确实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宋朝一直在国人的民间记忆中十分活跃,因而由此衍生出了不少作品。但传统通俗文艺作品中的宋是一个相对而言被架空的宋,它们的创作源头其实是从元开始。
我们知道元代一直以戏曲著称,这与当时元朝统治有很大关系。尽管元代依然保留了科举制,但大批读书人很难借此实现阶层跃升,于是很多读书人就“歪楼”了,他们逐渐远离最初的教养路径,转向了戏曲创作,这促成了元曲的繁荣。但总体而言,元曲更多是在借宋言当下事,扩大到元明清人说宋事,大多时候也都是躲在宋朝的幌子下说着各自时代的故事,因此他们不需要尊重宋的史实。以包公案为例,包拯被描述为神断,但事实上,这与历史上的包拯相去甚远。他的确是改革了开封府的诉讼程序,当事人可以直接将诉状递到知府大人面前来,但神断哪有那么容易。其中反映的更多是元明清人的纯粹想象,因而编剧在改编时也就不太追求其中的知识之真。
在这一点上,新一代的编剧呈现出的是一种全新面貌。不论是此前的《清平乐》还是近来的《梦华录》,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个不同于早先作品中的宋。以《梦华录》为例,它其实也依托于元曲,由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而来,严格意义上,它属于古偶剧。可即便是在古偶剧中,男主的工作单位皇城司——这样一个生僻的机构都被编剧找出来了,这是对的,尽管皇城司的长官不是皇城使,而叫作勾当皇城司。包括其中还提到了登闻鼓院,这同样是很生僻的,而这些能够被编剧勾陈出来,作为一个古偶剧而言,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当然,作为正剧的《清平乐》就走得更远一些。一方面,《清平乐》中朝堂戏就文字水平来说,它甚至比老版《三国演义》还要难一些,属于古典白话,是需要一些知识储备才能懂的。另外,《清平乐》中朝堂戏的呈现也堪称“伟大”。传统戏曲中,不仅皇帝本人通常很难作为主角,而且皇帝之下的忠奸也严格对立,高度脸谱化。但在《清平乐》中,我们终于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君王,以及一个更为复杂的朝堂,不再是终日勾心斗角,又或讨论后宫家事,而是作为一个国家政务机构的面貌出现,这才是朝堂本来的状态。
上一篇:韩国明星图片(2021韩剧演员TOP10:宋慧乔输给全智贤,金宣虎爆冷登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