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积贫积弱的意思)-宋代积贫积弱的意思
宋朝,中国,唐宋(积贫积弱的意思)-宋代积贫积弱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积贫积弱的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积贫积弱的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宋朝的评价,网上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有人认为宋朝重文轻武是中国丧失尚武精神的源头,从此之后中国才不断被异族入侵、统治。也有如高晓松等人,就认为宋朝是中国文化最发达、政治最民主、生活最舒适的朝代,要穿越就要回宋朝;最夸张的是有人认为宋朝GDP占了当时全世界的60%,有人还计算出宋朝人均GDP高达2280美元,这甚至比我们改革开放前的人均GDP要高不少。
而在学术界,自民国以来,对于宋朝的评价也是截然相反的,尤其以中国史学界和外国史学界的评价差别最大。以钱穆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宋朝的基本评价是“积弱积贫”;而日本和欧美汉学界对宋朝评价很高,认为它是当时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最发达的国家,全面领先西欧。
南宋时期形势图
不仔细看,你会以为他们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朝代。要搞清楚宋朝真实的财政、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军事状况,需要仔细的研究和计算,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讨论,本篇先谈一下宋朝”积贫积弱”说的由来与得失。
中国学者的宋朝“积弱积贫”说是如何出炉的?
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宋朝“积弱积贫”说的,一般都认为钱穆是宋朝“积贫积弱说”的始作俑者,的确,他在《国史大纲》中说:“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破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这以后,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明确用“积弱积贫”这个词来给宋朝贴了标签。由于翦伯赞的观点被写进了大陆的历史教科书,而钱穆则在海外很有影响力,所以宋朝“积弱积贫”这一观点也就深深进入了海内外华人学生的脑海中,以为宋代真的贫穷软弱到极点。
也有反对宋朝“积弱积贫”说的人,认为“积弱积贫”说是从钱穆才开始的,在钱穆之前,宋朝的本朝人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推动改革的人,他们都没说过宋朝 “积贫”的话;明清时期也无这样的观点。
如果真考察一下,就知道宋朝才是“积贫”说的源头——早在王安石的万言书中就有:“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而在王安石之前的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也提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其实已有类似的意思,但说得不明显而已。“民困于外”就是说民间很贫困,这个“困”的意思与“困扰”那个“困”的意思是不同的。
宋代其他朝臣如宋祁和苏辙等都有关于“三冗”( 冗兵、冗官、冗费)的议论,苏轼在元佑七年《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四事一处行下状》也说:“而帑廪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以上圣之资,而无善人之效,臣窃痛之。”
宋代财政的困窘在宋仁宗以后就非常明显(宋仁宗留下不少节俭的事例,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中央财政缺钱的状况),旧党在王安石之后多次面临财政困难,宋徽宗上台以后挥霍无度,宋朝的财政更濒临破产,只是他被蔡京蒙蔽了。所以,无论从事实还是言论,宋朝“积贫”说实在是在北宋就有了。
而把这个问题说得比较清楚的是吕景初,他曾向仁宗进言说:“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牵以败。当祖宗时,四方割据,中国才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广,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皆克。自数十年来,用数倍之兵,所向必败。以此,知兵在精,不在众也。议者屡以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论事之臣,又复缄默,则此弊何时而息。望诏中书、枢密院,议罢招补,而汰冗滥。”
此人名声不大,但其实已经指出了“积弱积贫”问题的本质:兵源太烂,耗费钱粮的同时还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宋朝太祖时禁军加厢军只有30几万,后来最高膨胀到140多万。宋朝是募兵制,1名禁军一年需要工资70贯,1名厢军需要37贯;取其平均值,1名军士需要53贯,按120万计算,则每年军费中仅工资支出就至少需要6360贯,所以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一般七八成都拿去养兵了,其他方面自然就捉襟见肘。
王小波、李顺起义
而为了养兵,宋朝在收税方面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朱子语类》指出:“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宋朝的农民起义持续不断,前后有200多次,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就是由于赋税沉重,这次起义前后持续了2年多,队伍达到几十万人,几乎占领了整个四川。
北宋常备数变化表
至于 “积弱”之说,北宋确实说的人不多,南宋端平元年(1234)和二年,则有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先后提到过国势“积弱”。之后叶适也说:“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及元昊始叛,……形势大曲,而天下皆悟其为弱证矣。”陈亮《上孝宗书》曰:“五代之际,兵财之柄倒持于下,艺祖皇帝束之于上,以定祸乱。后世不原其意,束之不已,故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
宋人确庵、耐庵编的《靖康稗史笺证-靖康稗史序(其二)》则以为宋朝的靖康之耻是前所未有的耻辱 :“ 中土祸患,至宋徽、钦而极,子息蕃衍,耻辱亦大,前史未有也”。《靖康稗史笺证-附录诸跋(其九)》:“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 ”。
明朝的财政收入比宋朝低是肯定的,但明朝的人并不认为本朝比宋朝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低(当然那时候还没有GDP的概念,这里是借用),明人丘浚曾指出:“窃惟我朝疆宇比宋为广,而百年以来无甚钜费,凡宋所谓郊赉岁币祠禄皆无之,其最费者宗禄养兵荫子耳,然荫子止于武职,文臣无几焉。臣考诸司职掌,洪武中人民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垦田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税粮二千九百四十四万石,户口之数较之宋虽略相当,而今日垦田则过之远矣,所入既多,而所费比之又少,是宜国家储积数倍于宋焉,……况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足国用议》,载《明经世文编》卷72)”。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虽然对赵匡胤“不杀大臣言官” 的誓言评价很高,认为是“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但在《日知录》中曾引录叶适和陈亮的话,说明他也是认可对宋朝积弱的评价的。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仁宗之过于弛而积弱也,实不在贫也。”这其实也是在说“积弱”,也相当于是一锤定音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