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哈佛性向测试(女权与反女权的博弈:保守主义是如何回潮的?)
女权,美国,女性哈佛性向测试(女权与反女权的博弈:保守主义是如何回潮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近日,高分美剧《美国夫人》完结,在关注女权发展的观众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与关注。
不同于常见的女性题材影视剧高呼女性独立或女权口号,《美国夫人》聚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反女权斗士——菲莉丝·施拉夫利
(Phyllis Schlafly)
和她领导的反女权运动。
《美国夫人》剧照,中间的女性为凯特·布兰奇特饰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
《美国夫人》的主线故事围绕着《平等权利修正案》
(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
的推行与反对展开。ERA为美国宪法的修正案,旨在通过立法形式保障男女平等,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主要主张之一。本剧的主角,也即美国夫人——菲莉丝·施拉夫利,她以家庭主妇自居,并于1975年组建“鹰派论坛”
(Eagle Forum)
,成为反ERA的主要阵地。菲莉丝以家庭主妇自居,声称ERA的通过会将女性送上战场,并且使女性失去婚姻中现有的权益。
她为何会在女权运动高涨的七十年代发起并领导反女权运动?女权与反女权背后,还深藏着保守主义的回潮。在当下,女权主义的理论与行动仍然伴随着诸多反对与挑战。而透过《美国夫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博弈力量,也能映衬着当下世界的转向。而在话语与思潮的论争之下,真正应当受到关注的则是具体的个人。在这一点上,《美国夫人》正是试图在不同阵营的个体中架起一座桥梁,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寻找彼此作为个体的共同之处,并建立沟通的可能性。只有对于个体的悲悯与理解,才可能超越观念上的攻讦,使沟通成为一种可能。
撰文 | 王一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无疑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年代。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民权与反战主张在游行中彰显,嬉皮士精神的叛逆在巴黎的五月革命中达到顶端。而八十年代则是保守的,从里根到撒切尔夫人,新自由主义盛行,民权运动亦不再是主流。七十年代正是从激进转向保守的过渡期。
政治上,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1975年越战结束,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到1981年里根上台,冷战思维再次大行其道。在文化上,七十年代则是新旧好莱坞之交,《大白鲨》开启大片时代,《星球大战》的崛起则打开了青少年市场,政治与时代命题被包裹进娱乐的糖衣中。在这种背景下,第二波女权运动逐渐展开,在七十年代达到顶峰,而《美国夫人》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图为七十年代标志性女星黛安·基顿,她常以中性造型示人,代表着当时流行的一种女性形象。
1 反女权主义者:
被革命牺牲的家庭主妇
的推行与反对展开。ERA为美国的宪法的修正案,旨在通过立法形式保障男女平等,为第二波女权运动的主要主张之一。该修正案于1971年被美国众议院批准,1972年被美国参议院批准,根据美国宪法规定,该修正案仍需在1979年3月22日之前获得38个或以上州议会的支持方能正式通过。
与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Gloria Steinem)
、贝蒂·弗里丹
(Betty Friedan)
等女权先锋们一同在剧中出现的,则是反对者代表,本剧的主角,也即美国夫人——菲莉丝·施拉夫利,她以家庭主妇自居,并于1975年组建“鹰派论坛”
(Eagle Forum)
,成为反ERA的主要阵地。
菲莉丝·施拉夫利在剧中初亮相时是一位失意的共和党政客,毕业于哈佛的她在国防战略上颇有见地,然而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当ERA作为女权运动的产物出现时,菲莉丝也找到了自己新的政治目标。她以家庭主妇自居,声称ERA的通过会将女性送上战场,并且使女性失去婚姻中现有的权益。
左为菲莉丝本人照片,右为剧中角色。
“家庭主妇”的身份认同无疑是菲莉丝整个主张的基础与核心。根据研究者对17位支持ERA的女性领袖与13位反对ERA的女性领袖的调查,在支持者中,64.7%有全职工作,35.3%有临时工作或无工作。而在反对者中,仅有30.3%有全职工作,高达69.2%有临时工作或无工作。从这一结果不难推断,家庭主妇对于ERA的反对首先是基于一种对自身既得利益的维护。
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与男性拥有同样的工作权利与工作能力,然而对家庭主妇而言,工作既是对现有生活秩序的扰乱,其教育过程中亦未曾学习过工作所需的技能,因而,工作未尝不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女权主义者对此亦有所知觉,剧中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便曾说过这样一句台词,“革命总会有牺牲者”,而家庭主妇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次革命的牺牲者。
贝蒂·弗里丹对此亦曾有过反思,在她的《非常女人》
(Beyond Gender)
一书中,她这样写道,“我们极端反对妻子、母亲角色,反对全身心地依靠男人,养育孩子、充当家庭女性的角色。而事实上,这种角色一直以为是许多女性获得权力、地位和身份的源泉,是她们实现自我目标、自我价值并获得经济保障的源泉——尽管这种角色早已不再那么安全了”。
图为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左为本人照片,右为剧中角色。她被誉为“女权运动之母”(Mother of the movement),著有《女性的奥秘》等著作。
因而,家庭主妇不仅是一种身份认知与社会角色分类,更是美式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符号。对家庭主妇这一身份的维护,某种程度上亦是对于异性恋中产家庭的维护,对于基督教普世价值观的践行。换言之,在这次运动中,家庭主妇正代表着沉默又保守的多数人,当菲莉丝·施拉夫利打破沉默,“家庭主妇”则成为政治筹码。
菲莉丝虽然声称自己是家庭主妇,但事实上,她写文章、办报、参与电视辩论、到各州议会游说,她带领着家庭主妇们完成了向职业女性的转变。“家庭主妇”对于菲莉丝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游说工具,她使用这一话语以获得保守者的支持,在行动上却并非如此。正如剧中的女权主义者贝拉·艾布扎格
(Bella Abzug)
对菲莉丝的评价,“她是全美思想最解放的女性之一”。
对于这一矛盾,剧中亦尝试从菲莉丝的个人生活做出一定的解释。在该剧的演绎中,菲莉丝的律师丈夫虽年长她许多,但财力雄厚。菲莉丝政治生涯的展开,既得益于丈夫的经济支持,亦受到丈夫精神上的鼓励与专业上的帮助。由此来看,菲莉丝似乎可说是传统价值的受益者,但另一方面,经济上的不自主未尝不是一种限制。
更普遍地讲,男性供养女性的传统模式,正是社会构建出的性别分工。当代女性主义的论争中对于这一问题亦进行过诸多探讨,如巴勒特便认为,社会性别不应当被建构为一个固定的身份,而应被视为结果,是身体姿态、动作和不同风格的有规律的重复的产物。根据该观点,“家庭主妇”便是这样一种构建的结果。回到现实层面上,家庭主妇作为一种“结果”,已然稳定地存在着,而如何看待家庭主妇,仍然是当下女权运动所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 女权主义者:
黑人、同性恋、共和党
《美国夫人》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女性群像,尤其是女权阵营的女性们。被誉为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弗里丹
上一篇:哈雷彗星图片(哈雷彗星将带来“夜空礼花”,本月可看猎户座流星雨等天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