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徐志忠(我们连队京沪哈知青从对立走到融合)
知青,上海,哈市徐志忠(我们连队京沪哈知青从对立走到融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家想想也对,只是让“枣”受委屈了,觉得对不起他,不过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于是“枣”向连领导坦白了自己就是打人者,愿意承担责任。
“枣”长得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为人豪爽还好打抱不平,在哈市知青中颇有影响力。连领导一直为两地知青不和挺伤脑筋,想借此事来平息双方矛盾,所以决定严肃处理。先让“枣”在全连大会上检查,并要在全连批判,还要给他一个严重警告处分。那时候如果背上这个处分将对“枣”的今后影响很大,那几个打架的哈市知青心情都很沉重,哪想到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许多哈市知青也为枣抱不平,觉得领导偏向上海知青,事态有向严重发展的趋势。
不料此时这件事却出现峰回路转。那位上海知青“狍套”找到了连领导,说这事也不全怨哈市知青,自己也有责任,要求不要给“枣”处分。
是什么使事情出现了转机呢?主要是“狍套”也没想到连里会这么严肃的处理此事,他想“枣”如果真的为此背上个处分,今后自己还怎么和哈市知青相处,再说自己也没有被打的怎样,想想那天也是自己太较真太傲气,此仇是宜解不宜结,还是以和为贵。所以几个上海知青一商量,让“狍套”找到连领导要求对“枣”宽大处理,别给处分了。
连领导一考虑这事也确实没有什么严重后果,都是年轻人争强好胜所至。既然被打者要求不给处分,也就借坡下驴,但是也不能不了了之,不能让打架成风。所以连里让“枣”在全排做了检查,严厉批评了一顿了结了此事。
“狍套”的举动很出乎哈尔滨知青的意料,大家认为上海知青还挺讲义气,够哥们意思。打架事件由坏事变成了好事,由此还起到弥合两地知青矛盾的作用,促进了知青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团结。从此我们连队里极少再发生两地知青打架事情,几地知青相处得很融洽和谐,甚至后来几地知青中有的还成为了感情很深的好朋友。
但也不是从此就没有矛盾了。如上海知青说话像说外语,叽哩呱啦,说得还快,好像在吵架,北方知青根本听不懂,产生许多误会。而东北方言上海人也搞不明白,有时令人啼笑皆非,闹出笑话。
有一次大家包饺子,哈市知青说:“饺子好吃,能馋出你们的哈拉子。”本来上海知青还有说有笑,这句话一说顿时没有了声音。
原来上海知青没听说过“哈拉子”这词,他们又不好意思问,在心里直琢摸,这“哈拉子” 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骂我们?上海知青一头雾水,反正不高兴,差点跑回去查字典。其实“哈拉子”就是上海话流口水的意思,后来他们听完解释也笑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如上海知青以水为净,脸盆使用后,用水刷一刷就再用来盛饭,哈市知青看不惯;哈尔滨知青好生吃大葱大蒜,上海人闻不了那种气味,上海人爱清洁,下班后就擦洗身上,然后换上一套干净的衣服,穿着拖鞋到屋外走;北方知青认为他们穷讲究。当时由于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及地域文化差距太大,造成双方彼此之间都存在偏见和误解,由此引起的矛盾比比皆是。
南北知青分开管理,既无法消除他们中原有的派性也加大了两地知青之间的隔阂;由于缺少接触了解,各地知青之间各树壁垒,自成一体,各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彼此充满着猜疑,无法融在一起交流沟通,消弭差距,时间越长越显出分开管理的弊端。
走向融合
各地青年从内心里迫切希望和需要互相交流互相了解。有一次,刘指导员到我们宿舍来,我、杨义、冯洪利等向指导员力陈知青混编的好处以及目前状况的弊端,希望几地青年能够混编在一起,共同生活劳动。
1969年8月初,在我们强烈要求下,连里将各地知青混编。记得我们排我当排长,副排长是上海知青郭明德,有一个班长也是上海知青卢明远。上海知青能占一小半,还有几个北京知青,其余的是哈市知青。我们排后来几经整编,到了一九七0年时,排里的上海知青有郭明德、陈文钊、杨兴华、于兴无、何志雄、张国良、卢明远等人。
上海知青中许多人都能吃苦,工作积极努力,在干活上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的知青差,像我们排里的郭明德、卢明远、杨兴华等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而且上海知青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愿意学习和尊重知识,他们讲文明,并且和各地知青很快打成一片,同时由于和各地知青混编,也消除了小团体主义和地方派性,增加了各地知青之间的团结。。
上海知青中张屹会击剑和拳击,这项运动引起哈市知青邵伟等人的好奇,双方有时也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交流学习。晚饭后经常举行两地知青篮球赛,增进友谊,双方不再觉得神秘。
上海知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花钱仔细,尤其女生会过日子的多,不像北方男知青中有人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我们连当时有一对上海知青姐妹。姐姐能吃苦,朴实;妹妹长的白净、能干。俩人省吃俭用,特别能攒钱,每月都给家邮回去七十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我们当时月工资是月薪日记形式,干满勤可挣到51元,含高寒地区补助。)
有一次,众男生在屋里闲聊,说到此事后,哇!一致赞叹羡慕不已,认为这姐妹二人真是过日子的人,已经初现贤妻良母的光辉形像。大家都说谁要是能娶到她俩真乃三生有幸也,这辈子足矣。这一说好几个男知青恨不得立即就给她俩写情书献红心。
那时兵团不让知青搞对象,大多数知青当时不到二十岁或者刚二十岁。但是上海知青中因为有高中生,他们的岁数要比哈尔滨和北京知青岁数大一些,因此上海知青当时有开始谈对象的,各地知青倒也理解,毕竟人家都是老高三的学生了。
但是一些初中生中想恋爱的知青还是要在“斗私批修”运动中,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以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都是单身,为革命不搞恋爱)为榜样,在灵魂深处用刺刀见红的精神,狠斗私字一闪念,批判自己。主要批判自己革命意志不坚定,不想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没有解放、还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却想搞对象这是不允许的。
但说心里话,那时大家挺喜欢这样的女孩,会过日子那可太重要了。三十年后现在想起来,不知这姐俩嫁给谁了,如果至今还保持着那光荣传统,恐怕早已是家藏百万了吧。
混编后各地知青通过共同劳动生活,互相交流了解,解决了我们之间矛盾,加强了几地知青的团结理解友谊,而且还把南北两地好的文化习俗相容一起,北方知青从上海知青身上学会了文明讲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北方知青的素质;南方知青也学到了北方知青的豪爽大度、热情开朗,吃苦耐劳,双方都受益非浅。而且各地知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睡在一个铺上,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双方说话中也都参杂着对方方言土语,加深了亲切感。
1970年的春节在二月的飘飘瑞雪中来到了,这是哈尔滨知青在边疆过的第二个春节,而上海知青和北京知青是第一次在边疆过春节,自然他们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但春节到来了,大家还是挺高兴的,毕竟是在远离故乡和父母的边疆过中国人最热闹的春节。连领导为了让我们过好春节真是用心良苦。虽然那年粮食歉收,但连领导还是让面粉加工厂特地加工一些上等的好面,又细又白作为过年时包饺子和蒸馒头用。节前杀了几口猪,准备了各种的蔬菜。年三十晚上知青会餐,食堂做了十几道菜,连领导和我们共同进餐,气氛还是热烈的。
上一篇:徐志忠(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忠一行深入琵琶镇专题调研河长制落实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