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银都机构(老顽童王正方:这个世界越来越坏,所幸我已经老了)
美国,北京,电影银都机构(老顽童王正方:这个世界越来越坏,所幸我已经老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正方(右二)导演的电影《第一次约会》剧组聚会,左二、左三为周华健、张世
与陈映真最大的区别:他是文科的,我是搞科学的
“你清楚么这个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方面的王子。当然意识形态方面也是,我们那时也反对政府,反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我没见过他那时候。”王正方说的是已故台湾作家、台湾左翼思想领袖陈映真。
在电影《半边人》里,王正方饰演的演员培训班老师张松柏给学生排演的话剧《将军族》就是根据陈映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将军族》,作者:陈映真,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将军族》是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主角是“三角脸”,一个国民党退伍老兵,另一个主角叫“小瘦丫头”,一个因家境贫寒被卖为娼妓出逃到康乐队的台湾小姑娘,两人发展出了一段忘年恋,但最终双双殉情。一个昔日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互相认领对方的左翼故事。
方育平执导、王正方主演的电影《半边人》
(1983)
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
说国语的舞台剧《将军族》构成了粤语电影《半边人》的戏中戏,但排演一个台湾作家写的台湾背景的故事,香港导演方育平不干了。“方育平觉得,你们这个台湾的故事跟香港有什么关系?我臭骂了他几句,我说你懂屁啊!有共性啊,《将军族》讲的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互相认同的故事,三角脸和小瘦丫头命运相同,都想打破命运的束缚,这不和我们《半边人》的故事一样吗?不能因为是台湾的故事就不能在香港演。”王正方的坚持成就了这部香港新浪潮中带有鲜明左翼色彩的电影,而负责制作发行的是当时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银都机构。
而《半边人》里另一个左翼符号是鲁迅。演员许素莹扮演的卖鱼女阿莹去书店买书,镜头扫过一排鲁迅全集。我问王正方,这些地方是不是都是他设计的,王正方说:“当然都是我,左派思想都是我灌输的,香港导演哪会想到这些?”
对于鲁迅的亲近和接受,来自于王正方的父亲王寿康,一个五四时期受到鲁迅感召的老左派,王正方回忆说他家有鲁迅的书。尽管王寿康自己喜欢鲁迅,但他告诫儿子,不要着迷。王正方也没读过马列的书,因为在国民党推行白色恐怖的年代,读这样的书很可能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
除了陈映真和鲁迅,王正方真正成为一个左翼青年还是到了美国之后。他直到今天还记得,1962年刚到美国念研究生,由于是穷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打工,工作之余看闲书,读到的第一本书居然就是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丰富的细节让他认识到了原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宣传的“赤匪”形象完全不同。
在湾区读书时,王正方也是戏剧积极分子,排过几次曹禺的《雷雨》《日出》之后,他不要演曹禺的戏了,认为都过时了,他至今认为曹禺不怎么样,四个作品里,有3个是外国人的创意。于是他将视野投向了自己喜欢的陈映真的《将军族》,后来这个话剧在美国东西两岸演出多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在王正方的印象中,“保钓运动”之后,当时的美国留学生圈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左翼圈子,以前海外中国的左翼学生还处在零敲碎打的阶段,而随着日后反越战运动、民权运动的到来,左翼学生终于找到了组织。
王正方还记得,当时他们成立了一个叫Yellow Seeds
(黄子)
的社团,专门组织反歧视亚裔的活动,他还请过《翻身》的作者、美国历史学家韩丁
(William Hinton)
来演讲,韩丁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在山西亲历土改的经验。
1991年,陈映真(左一)在“五一”游行队伍中
我问王正方,他对陈映真的看法有没有发生过变化。王正方说,“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对共产主义有很执着的坚持,后来有人说他太左。”
但对于王正方来说,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他对陈映真还是有一种情绪情感上的喜欢。“有时候觉得他太偏执,认定了某一种理念,特别固执,可是整个来说,他这一辈子是很无私的。我没有他这种坚持,让我坐牢,不用打我就招了。这点我佩服他。”
王正方知道,大陆知识界许多人喜欢陈映真。“很难得的一个人。现在的年轻人没人知道他了。那怎么办?整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王正方也很感慨。
随着苏东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遇到重创,作为左翼,要如何面对?“这不光是陈映真面临的困惑,我们都面临这个问题。左派思想现在怎么样?中国大陆也有很多不公平的事,那相信什么呢?以前的信仰怎么办呢?”
王正方叹了一口气。
“你现在还是一个左翼吗?”我问他。
“哈哈哈!”王正方大笑。“现在很难说,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我只能说,我不是保守主义者,思想比较开放,对不公平的事儿,不赞同。”
时过境迁之后,曾经的左右之争对于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似乎不再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如今的王正方更倾向于以自由主义者自居。他以一种技术主义的方式解决了与陈映真的不同,他认为自己和陈映真的最大区别可能是陈是搞文科的,他是学科学的。“如果你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得到科学的论证,没有实证,没有enough evidence
(足够的证据)
,你还要让人相信?”
“你看全世界的民主制度,越来越糟!”说到这里,王正方突然加重了语气。“但没有其他制度可以取代,问题是你怎么让它更好。所以我后来一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所有的主义都是要被挑战的。如果不能给更好的答案,或者就是声音很大气很粗,就说不对,那个不能说服我。”
王正方认为,陈映真可能后来陷入了自己的问题,他不愿意批判原来相信的主义。
“我想不透,跟映真一样,我没有答案。我也没有宏图大志,没办法改变。悲观一点说,有时候我真庆幸自己已经这么老了,也不用担心这么久了,你们年轻人好好去干吧。年轻的时候,真的以为I can make a difference
(我能产生影响)
,不说改变世界,凭自己的一点才智,可以make a little difference
(产生一点小小的影响)
。”王正方喝了一口水,沉默了。
与周恩来面对面的六小时:“保钓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你要写吗?我本来不想讲这个事儿的,十天也谈不完。”王正方说的事儿指的是1970年他在美国参与“保钓运动”,并以学生领袖之一的身份受大陆方面邀请于1971年国庆前夕访问大陆,并受到周恩来接见。
虽然千头万绪,难以尽述,但都要从一本名为《钓鱼岛须知》的小册子讲起。1970年底,这本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小册子传遍了美国华人学生圈。这本小册子重点提到了钓鱼岛问题背后隐藏的日本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并且从地理、历史、海洋法等方面阐释钓鱼岛主权隶属于中国的事实。
一年前,美日联合公报决定:将琉球于1972年5月15日“归还”日本,其中包含了历来属于台湾的钓鱼岛。这深深刺激着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家国观念和民族底线。就这样,海外华人群体纷纷响应,成立“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强调以行动“警告日本”、“抗议美国”、“呼醒国人 ”。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