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满天教育(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中国,水下,遗址知满天教育(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沉船、古城址、码头……先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粒粒明珠散落水底,水下考古承载着打捞沉没的文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之重担。
这十年,水下考古扬帆出发,开辟新航程。2019年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交付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装备设施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这十年,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在西沙实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我国水下考古一步步实现由浅海向深海的挺进。
这十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港口遗址考古和沉船考古成果频出。
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这艘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被誉为“海上敦煌”“水下殷墟”。从“水密隔舱”技术彰显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到船上的人类骸骨提示南宋时或已出现外籍水手,再到船上为打发时间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还原古人的海上活动……“南海I号”沉船考古为研究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南海I号出土的金璎络胸佩 李韵摄/光明图片
这十年,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发掘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长江、鄱阳湖等内水水域,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再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岛,逐步摸清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状况,研究领域从沉船向港口码头、海防、航海技术等扩展;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我国拥有了专门、独立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年又在水下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水下考古的“深潜者”。
考古走出去 放眼世界文明
9月的费尔干纳盆地炎热干燥,沙漠和绿洲交错间,是二十余座神秘的丝绸之路古城。明铁佩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距我国最近的古城址,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遗迹现象也十分丰富,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2011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队伍,成为走出国门的第一支“国家队”。他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同行组成联合考古队,在8年时间里,揭示了该地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大型城邑的基本格局,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接见了联合考古工作队的中方人员代表,高度评价了中乌合作考古项目成果。
2015年,在中美洲的丛林深处,携带热带病毒的蚊虫、毒蛇都无法阻止中国考古人探索世界古老文明的热情。中国考古队在玛雅文明的核心城邦——科潘遗址,通过第一手资料,寻找破译玛雅文明兴衰的新线索。遗址出土了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和怀抱玉兔的“月亮女神”雕刻,这些中国和玛雅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开启了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新课题。在与其他文明对话中,中华文明的特质也更加明晰。
这十年,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连通民心的“金名片”,中国考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
这十年,从非洲肯尼亚海滨,到蒙古高原的草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古城,到中美洲丛林中失落的玛雅文明古城;还有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的宗教寺庙和遗址,中国考古步履不停地深入古代文明核心地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不同道路,为“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这十年,中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世界考古学热点讨论。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港口遗址考古、古代族群考古、重要古城考古,佛教考古等诸多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都是中外合作考古研究的内容。
十年长征,万里纵横。中国考古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源于中国考古的底气。中国考古学者深厚的学术底蕴、独树一帜的发掘技术与方法、大遗址考古等先进理念及吃苦耐劳的“莫高精神”,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称赞,中国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考古人十年辛苦磨一剑,换来现代考古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时代考古人将继续述粹言,续绝学,持正论,辟新径。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曾广贤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