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满天教育(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中国,水下,遗址知满天教育(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文博视”(guangmingwenboshi)
西沙珊珊岛水下考古 资料图片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考古工作定位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考古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取得重要成果。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浏览中国考古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以期折射出——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对于考古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黄金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波涛涌动的海疆,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一马平川的草原,到沟壑纵横的山区;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从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大批珍贵文物,考古工作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十年,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手铲释天书 厘清文明脉络
何以中国?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每位中华儿女都曾有屈原一样的好奇,悠久的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与其他文明相比,起源、发展之路有何特点?
十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多点开花、繁星满天,中国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
这十年,考古确认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文明。扎实严谨的考古成果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由11条人工堤坝和山体组成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又为以制作精美玉器为代表的专业化手工业提供了经济支撑;而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则表明这里已经出现阶层分化、权力分配。这一切都向世界昭告: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并非传说!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神人头像 资料图片
这十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不断地探索,考古人用手铲诠释了区域文明的涓涓细流是如何百川归海,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
中华大地的文明之光并非良渚一处独亮,还有牛河梁、凌家滩、双槐树、石峁……从西辽河到长江中下游再到黄河流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光耀着世界东方。而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其文化影响力向四方辐射,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资料图片
这十年,“考古中国”的边疆考古成绩斐然。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遗珍不断被发现,新疆石城子遗址、北庭故城遗址,西藏玛不错遗址、当雄墓地,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考古成果,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古代人群迁徙、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汉唐军政建置体系、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提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西藏吉隆贡塘王城遗址 霍巍摄/光明图片
这十年,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用丰富、翔实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科技溯根源 解读文明密码
今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现场“科技感”十足。一排连体的玻璃房子搭建起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舱”,考古工作者在里面身着防护服,通过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在可升降可旋转的工作台上“悬空”发掘;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时传输文物信息给专家,进行线上“会诊”;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保证了发掘舱的恒温恒湿;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等被搬到考古现场,实现对文物第一时间的保护与研究……30余家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团队携手,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开创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这十年,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科技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考古研究领域不断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分析、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趋势与效果日益彰显。
深陵变高谷,沧海化桑田。史前的二里头地区山川湖海何貌?科技考古拨开三千多年前的超大型都邑二里头的云雾和谜团,还原数千年前的生活场景。通过环境考古,学者们推测出当时的二里头,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民以食为天,动植物考古勾勒出二里头居民的食谱:肉食以猪肉为主,主食以小米为主;手工业考古发现,当时金属器和玉器的专门性技术更加完善,已出现贵族专用的陶器生产部门。
这十年,跨学科研究、多学科携手已成常态。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体质人类学等前沿学科纷纷与考古“联名”,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学科不断壮大……科技助力考古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多维度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
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古DNA分析沉积物样品的采样 资料图片
水下觅明珠 打捞沉没文明
百年前,清末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中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受损搁浅后,为了不落入敌人手中,毅然选择自爆,在硝烟中壮烈地沉入大海。百年后,为了接定远舰回家,水下考古人用了三年时间,每天迎着晨曦出发,背负近30斤的装备下潜,终于拨开重重泥沙,打捞出定远舰的铁甲残骸,这段悲壮辛酸的历史也被一同唤醒。
这十年,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甲午海战沉舰相继被发现,开创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先河,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方法;伤痕累累的铁甲残骸,警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勿忘面海而兴、背海而亡的道理。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内陆也遍布河流湖泊。
上一篇: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曾广贤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