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膜拜什么意思(马来西亚华人拿督公崇拜的历时研究)
伯公,华人,崇拜膜拜什么意思(马来西亚华人拿督公崇拜的历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拿督公崇拜已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杂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信仰,在分类、功能和仪式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多元整合的特征。
(一)丰富多彩的分类
拿督公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名字来说,就有各种丰富多彩的命名方式:以人名命名的,如拿督阿里(Ali)、拿督哈山(Hasan);以地名命名的,如马六甲马接峇鲁的拿督马接;以族群命名的,如槟城的拿督亚齐(Acheh)——据说是一个来自印尼的亚齐人。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拿督有五兄弟,绿拿督(Hijau)、红拿督(Merah)、白拿督(Putih)、黑拿督(Hitam)和黄拿督(Kuning),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自有不同的功能。有意思的是,这五兄弟的名字是马来语,但颜色和方位的对应关系却是来自于中国的五行理论。以性别来说,“公”是对男性的尊称,所以拿督公都是男性,但也有女性拿督,叫作拿督奶奶(Nenek),也有叫拿督婆或者拿督娘娘的。按族群来说,虽然今天绝大多数拿督公都被认为是马来族,但其实还有各个族群的拿督公。前文提到的石哪督是原住民,拿督马接是来自印尼望加锡的武吉斯人,拿督亚齐是亚齐人,此外还有印度拿督、暹罗拿督。华人拿督也有几个,在霹雳州最多:太平的苏拿督、巴里文打的拿督郑亚文以及瓜拉古楼的林天来拿督公和蔡文龙拿督公。在雪兰莪的万津蚶山,有一个很特别的华人拿督叫做伍太子。据说他是玉皇大帝的第五个儿子,同时也是拿督阿都沙末的义子。阿都沙末(Abdul Samad)是雪兰莪州的第四任苏丹,在他统治雪兰莪的41 年间(1857—1898),他一直居住在蚶山,后来被当地华人神化为拿督公。他的这种双重族群性体现在——“他来戴宋谷,他是讲马来话,如果他没有戴宋谷,他是讲福建话。”
(二)多样化的功能
拿督公的功能也很多样化。拿督公祠上的对联是其功能最直接的反映。最常见的对联是“拿扶家家好 督庇户户安”和“拿神镇宅旺 督公保平安”,因为平安是华人拜神最普遍的愿望。此外,拿督公也可以给家庭带来财富和人丁(拿扶财丁旺 督庇合家安),因为很多华人以经商为业,拿督公还可以使生意兴隆(拿扶生意日日旺 督理出入保平安)。不同地方的拿督公有不同的功能。路旁的拿督公保卫交通安全,常常被安放在交通事故易发的地点,比如十字路口。在野外或未开发土地上的拿督公负责管理土地树木,在砍伐树木、开建工程前,通常都要新建一个拿督公祠以确保工程顺利。在一些社区,如森美兰的武来岸和马六甲的马接峇鲁,拿督公成为整个社区的守护神。有公共的拿督公,也有私人的拿督公。在私宅、商铺、工厂旁边的拿督公祠,通常是私人所有的,有时会被锁起来,不让外人来拜。这些拿督公的职责和中国粤港地区常见的门口土地财神类似,是阻挡外间的邪灵入侵,同时把外面的财富吸纳到屋里来,所以只能被安放在房屋外面。马来西亚很多华人神庙外面的拿督公祠也是起同样的功能——这个拿督公是管辖庙宇所在地的土地公,其功能不同于庙内供奉的神明。尽管伊斯兰教禁止赌博,许多赌徒仍然相信拿督公可以帮助他们求得彩票的幸运号码。如果真的开出大奖,这个拿督公就会被认为是灵验的,从而吸引更多的信徒来朝拜。有的拿督公据说拥有神奇的治愈能力,通过跳童可以帮人治病。一些乩童开的是中医药方,还有一些则运用马来巫术——古兰经、马来短剑、酸柑(Limau purut)都是常用的、被认为具有魔力的物品。
(三)特定的仪式
拿督公崇拜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仪式。拜拿督公通常在周四、周五或者农历初一和十五。周五是伊斯兰教的聚礼日,而初一和十五拜神是华人宗教的传统。祭拜仪式一般包括烧香、点烛、烧纸钱和焚甘文烟(kemenyan)。甘文烟是马来人用来驱邪或祭拜的传统香料,而华人只用它来拜拿督公和地主。拜拿督公多数点的是红蜡烛,但有时也用白蜡烛或黄蜡烛。在华人传统里,拜神用红蜡烛,而白蜡烛是祭拜死者用的。一些报道人说用白蜡烛是因为拿督公是亡灵,另一些人则说他们只是跟随马来人使用白蜡烛,因为在马来传统里,白色是神圣的颜色,黄色则是王室用的颜色。常用的祭品有黄姜饭、椰浆饭、咖喱鸡、咖喱羊、鲜花、水果、清水、黑咖啡、茶、玫瑰露等。还有一种专门的拿督公祭品叫做“拿督公料”,是一种三角形小包,可以在杂货店买到,里面包的是烟丝、香烟、槟榔以及抹上石灰膏的栳叶。这些祭品基本上是马来人喜爱的传统食品,但给拿督公做诞(庆神诞)时,有时也会供奉一些华人食品,如红鸡蛋、面线、寿桃等。绝大多数拿督公被认为是马来人和穆斯林,所以拜拿督公须遵守穆斯林的饮食规定。最大的禁忌是不能使用猪肉,不仅祭品不能有猪肉,跳童前的乩童和祭拜前的信徒都不能吃猪肉,否则会受到拿督公的惩罚;也不能用酒来祭拜;为了确保祭品是清真食品,一些庙宇在给拿督公做诞时,甚至专门雇用马来人来准备祭品。做诞是每个拿督公庙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神诞也叫作“大日子”。整个庆祝仪式通常持续好几天,包括一系列的华人宗教活动,如请天公、过平安桥、祝寿、跳童、木偶戏、地方戏、歌舞表演、送天公、宴会等。
今天的拿督公崇拜,可以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尽管大多数马来人已经不再崇拜克拉末,这个信仰的很多元素却在拿督公崇拜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其中既有马来文化遗产,也有伊斯兰圣者崇拜的文化因素。这些元素和华人宗教里的一部分叠加在一起,经过再整合(reintegration)共同构成了拿督公这个独特的民间信仰。
五、结论:跨族群的宗教传承与变迁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马来人和华人是截然不同的两大族群,在外表、语言、文化、宗教、身份和社会角色上都泾渭分明——马来人说马来语,是穆斯林,是土著,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华人说华语,拜佛拜神,是中国移民的后裔,善于经商。这样的认知当然是不切实际的“刻板印象”,事实上,经过在同一片土地上长期的族群互动,马来人和华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跨越了所谓的族群边界(ethnic boundary),拿督公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总的来说,拿督公崇拜的发展史是一个跨族群的宗教传承与变迁的过程。拿督公的起源是源于中国的土地神信仰和马来亚的克拉末崇拜的融合,而克拉末本身又是马来人固有的精灵崇拜和伊斯兰圣者崇拜的融合。在拿督公崇拜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些宗教因素的跨族群的传承,也可以发现他们的不断演变——体现在各因素内涵的再概念化、再诠释,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再整合。这个特殊的崇拜,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发展其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独特方式——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对其他文化的借鉴,另一方面是在扎根本土的过程中、在与这片土地上其他族群的互动过程中对各种文化进行持续的融合和演变。如果把华人宗教当作华人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说拿督公崇拜是马来西亚华人独特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拿督公崇拜的历史是华人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繁衍、扎根的历史,是他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持续本土化的历史,也是他们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族群社会中不断追求族群认同与族群和谐的历史。
上一篇:利达华信(泰和安、及安盾、大华、敏华、猎鹰、国安达、国泰等发布最新动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