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蓬蓬勃勃的意思(初中全册: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资料汇总,值得收藏)
诗人,作者,之情蓬蓬勃勃的意思(初中全册:九年级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资料汇总,值得收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西湖和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展现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刚飞回的燕子忙着衔泥啄草不知要到谁家去 筑巢。
3.分析颔联中的“争”和“啄”好在哪里?
“争”意思是力求获得,互不相让,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而宝贵。“啄”是小燕子取食的动作, 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 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2、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兄弟骨肉比作千里雁,九秋蓬,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 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表达了作者在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 之苦。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 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观刈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请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展现的画面。脚 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希望夏天昼长能够多干 点活。
【孟浩然】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 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故人及村庄的依恋之情。
2、试描绘颔联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赏析:
(1)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 喜爱之情。
(2)对仗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村风光图,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3)动静结合,写出景物情态之美,“合”表现绿树环抱相拥的动态,突出树的繁茂;“斜” 表现村外青山横斜,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怀归。
2、体会“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草木枯黄凋零了,鸿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这 两句诗中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名季节。树叶渐落,大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 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 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2、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3、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 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有何深意?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出仕和希 望得到对方引荐的心情。
【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2、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暮色苍茫中,泛舟误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惊慌中惊动 了在水边栖息的鸥鹭。一群凌空飞起的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 面上,奏响了一曲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称赞为“创意出奇”“出人意料”之句,试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只害怕双溪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愁绪,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 有重量的物体压在心头,连船也载不动。比喻新奇,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内心 沉重的哀愁。
2、在本词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变化过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 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 法。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 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 可触摸的实体,目的是为了说出自己的愁重的连船都承载不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