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曲阜孔府(曲阜三孔:孔府)
孔府,孔子,公元曲阜孔府(曲阜三孔:孔府)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裔(长子、长孙)世代居住的官邸。
历代帝王在推崇孔子的同时,也泽及孔子的后裔,对孔子的嫡长孙一再赐官晋爵。宋仁宗( 赵祯)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四十七代孙孔若蒙、孔若虚为“奉圣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徽宗(赵佶)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复封“衍圣公”。明代初年,孔子后裔的官品上升为文官之首(正一品)。民国二十四年 (公元1935年),国民党中央常委通过了《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的决议,明令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待遇(民国政府部级以上)。“衍圣公”这一封号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自公元1055年至公元1935年,共 延续了880年的历史,相传31代,职责主要是祭祀孔子,延续圣道,繁衍圣裔。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贵族世家能与孔子后裔的尊贵程度相比。
孔子去世后,至宋代以前,因宅立庙。其子孙附庙而居,故称为庙宅。由于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庙的扩展,原来的袭封宅并入孔庙,即现在的孔庙东路。后来孔子后裔的地位不断 升高,其居住的府第也就在原来庙宅的基础上分离出来,逐渐扩大,形成现今的衍圣公府。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建的孔府官衙于原袭封宅在同一轴线上,即现在孔府中路的中轴线,完成了孔府前衙后宅的建筑布局。扩建由吏部尚书李东阳主持设计的。李东阳 不但是朝廷权臣,而且是一代文豪,在曲阜的诗赋多见。他精通传统风水八卦等易理,所以在设计孔府布局时结合了风水之术。此后其女儿嫁给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为一品夫人。
孔府经过明、清两朝的多 次重修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约110亩,有楼、堂、房屋480余间,建筑面积为12470平方米。其中大门、二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家庙、迎恩堂、奎星楼等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其建筑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孔府同其它 王公贵族的衙署府第一样,都渊源于古代的“前堂后寝”之制。孔府的建筑格局严格遵守明代的百官衙第的营建制度。孔府中路建筑九进,大堂按规定五间九架,前庭深阔,两侧厢房矮平,主体突出,显示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孔府是按明朝一品官员的府第形制建 造的,但一律不用重檐、重拱歇山转角。孔府是我国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明代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品官建筑群。
孔府前部官衙
孔府大门
大门是明代建筑,正上方悬挂着蓝底贴金的“圣府”匾额,此匾系明嘉靖年间,阁老严嵩所书。正门两边明柱上,挂有一 对蓝底金字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对联传说是乾隆年间翰林院大学士纪昀的手笔。
二门
孔府的二门是清代建筑。此门深二间,阔三间,门的上方悬挂长沙李东阳书写的“圣人之门”竖匾。
孔府的二门左右各有几幢碑石,尤其引人注目的朱元璋皇帝与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在朝廷上的对话碑。整个对话语言平实如俗话,颇为游人所注目。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马上要孔子的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前来朝廷朝拜。因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称帝的,所以孔克坚假托有病,派自己的儿子孔希学前去朝见。朱元璋非常恼火,于是写诏给孔克 坚说:“自己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接到诏书,诚惶诚恐,如坐针毡,惊慌中日夜兼程,急忙赶往南京朝拜。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朱 元璋在谨身殿接见了孔克坚,仍然对其极力笼络。接见时,朱元璋问道;“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孔克坚回答:“臣五十三岁也”。朱元璋又说:“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你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 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重光门
此门建于明弘治(朱佑樘)十六年(公元1503年),门上方悬挂有明朝弘治皇帝(朱佑樘)亲颁的“恩赐重光”匾一块,故称“重光门”。重光的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曰有重日也”,即指日晕或日珥现 象。古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值得庆贺。过去此门只有孔府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徐徐启开,故又称“仪门”。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门又叫“塞门”,一般的官宦府第是没资格建立的,只有被封建帝王封爵的 “邦君”才能享受此殊荣。“塞门”在周礼中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帝王及各诸侯国公才能建立此门,否则,就不合周礼,是有欺君之罪的。
孔府大堂
“大堂”系明代建筑,是当年孔府的主人衍圣公迎接圣旨,接见官员,处理重大事务的场所,重大节日、寿辰举行仪式一般也设在大堂,所以说大堂是孔府前部办公的主 要地方。
大堂五间,上面是飞檐鸱吻,檐下暗斗拱,旁伸出26个彩绘云朵,堂内梁柱皆绘蝙蝠、流云,显得此堂浮于云 端,庄严煊赫。中央有彩绘蝙蝠,流云“八宝”的暖阁,正中放一披铺斑斓虎皮的太师椅,前面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等办公用具。堂内两旁及后部摆放着各种仪仗百余件,如金瓜、钺斧、朝天镫、曲枪、钩连枪、龙枪、蛇枪、鬼头刀、八棱锤、雀枪 ,各种灯笼、更鼓、云牌、云锣、龙旗、凤旗、虎旗、豹旗、神旗、鱼旗、八卦旗、伞、扇,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等等,“衍圣公”进京及出府门以外,这些仪仗都有专人执掌,并列于八抬大轿的前后两旁,以示尊严。“衍圣公”是我国封建历 史中最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的封号不断提高,而他的嫡系后裔的官品也随之提升。五代时期为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官;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年(公元1380年)提升到一品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同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衍圣公的一品爵位从五十五代孔克坚到七十六代孔令贻共二十一代,历经明、清两个王朝,近540年的历史。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到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1935年,蒋介石又把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 祀官”,给以特任待遇,结束了历代沿袭的衍圣公封号。衍圣公的封号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第四十六代孔宗愿开始,一直沿袭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十五岁这一年(即公元1935年),共相传三十一代,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六个朝代,历时880 年历史。
在孔府的“大堂”正上方悬挂着一个木雕贴金、群龙紧绕的蓝底金字巨匾,此匾是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于六年(公元1649年),赐给孔子六十六代孙孔兴燮的敕谕,即圣旨(原文见匾)。中心意思是 :申明自己和历代帝王一样尊孔,表明对孔子的子孙后代的态度如历代帝王一样。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孔子后裔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管摄,保举孔氏族人兼任世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