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皇太极墓(探访清太宗皇太极陵)
太极,陵寝,方城皇太极墓(探访清太宗皇太极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坐狮
坐獬豸
坐麒麟
立马
卧骆驼
立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似,但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角形;柱顶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他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矗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碑楼与正红门相对。牌楼是陵寝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美轮美奂。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碑楼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竖立一通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
碑楼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炉。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
隆恩门
从隆恩门向北望可见隆恩殿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筑,建成于顺治八年(1651年),它的四个角各建一座角楼,角楼均为两层,歇山式建筑。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隆恩殿的大台基。这里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丹陛石铺成。丹陛石浮雕“寿山福海”和“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裸露,上面施以旋于彩画。
隆恩殿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
二柱门和石五供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明楼
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
大明楼又叫“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楼为垂檐九脊歇山式顶子,上檐七踩,下檐五踩,均施以彩绘,其内为十字形穹隆顶。四面各有半圆形拱门,下部为方形台基,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阶)。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满、蒙、汉三种文体。明楼之内立有一通汉白玉石碑,碑高约六米,碑头为龙首,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满蒙汉三体“昭陵”二字。碑身竖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体。大明楼是昭陵最高建筑,在历史上几次遭受雷火袭击,最严重一次是伪满康德四年(1936年)五月二十九日,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明楼
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琉璃影壁。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里葬的只是骨灰瓶。宝顶顶上栽有一棵榆树,取名“神榆”,是效法清永陵之举。
宝顶
方城马道
走在方城马道上,目睹硕大肃穆的宝顶,仿佛回到昔日久远的历史,当年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叱咤风云,戎马一生,征战南北的壮观场面。今日,皇太极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但已被世人千古传颂,清昭陵见证了历史的辉煌。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明清皇家陵寝。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