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新闻稿格式范文(新闻稿撰写技巧)
新闻,记者,社会新闻稿格式范文(新闻稿撰写技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常见的大众化语言构成的标题和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众在接受、理解及运用新知识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具体而言,石油石化媒体记者更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一名油气行业的专家型记者,主动与社会媒体接触,做好与社会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道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媒体需求,扩大在社会媒体的报道份额,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二、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油企专家型记者
(一)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作为新闻记者要做好油田的新闻报道,自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自己搞清楚、弄明白,才能向别人讲清楚,为避免出现专业表述错误,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一是油企召开的各项专业技术研讨会、培训班,在方便时,尽可能参加,这不但能够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还可以从中发现不少新闻线索;二是尽量参加单位定期召开的生产例会及视频会,从这些会议上可以了解企业生产动态,听到专业术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三是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热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朋友,从中会有较大收获。
(二)用形象比拟来解释专业用语
油气行业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免不了要提到既拗口又难懂的专业词语,这些专业术语非专业人员就不一定明白,写这方面的消息或通讯体裁的报道时,要做好翻译工作,要把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翻译成多数人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尤其是社会主流媒体面对的是全国各行各业的读者,更要把专业术语翻译得通俗易懂,让读者看得明白。
为此,记者平时应注意石油石化学科知识的积累,重点收集和学习有关知识和信息。在采访过程中,当吃不准报道内容时,需要及时请教专业人士,与他们探讨通俗化表述方式,做到既不说外行话,又要让读者看懂。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将科技专业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行翻译解释,可使深奥的石油理论通俗化、抽象的石油技术概念形象化。有时,这些形象的说法可以由专家、业内人士来提供,在专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他们,或许就能深入浅出地讲解。
(三)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
当前,我们油田企业队伍中特别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法律、社会、伦理等学科知识的人才来加强这些方面的新闻宣传工作。我们在培养、加强新闻队伍时,眼光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注重文字写作能力上。在举办新闻记者培训班时,要注意侧重要求经济学家、律师等给记者、通讯员讲课,让大家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这对提高记者综合素质将产生较大影响。
(四)要选定一个主攻方向
油气田企业现有的记者队伍中,对不具备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记者,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选择一定的报道范围定向发展。要注意适当调整新闻单位的机构设置和记者的分工方式,减少变动性,尽可能地将每个记者稳定在一定的岗位,以利于他们定向成长。还要根据记者各自的特长,如有的记者喜欢摄影、有的喜欢写人物,尽可能满足其爱好。
每个记者在都能运用各种新闻写作技能的前提下,选择一两种适合自己情况的新闻体裁,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使自己成为擅长这方面技能的写作专家,如消息专家、通讯专家、评论专家等。
(五)用新闻故事吸引读者眼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说:“我们从小都爱听人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记者采写新闻稿件,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谁会讲好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许多人对有关IBM的报道不感兴趣,如果从一位正提升的年轻经理成长过程的角度撰写,有可能吸引读者;许多人对失业率7.8%毫无感受,如果报道一位失业工人的故事,读者可能想知道。
如何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一直是纸质媒体,特别是石油石化行业关注的课题,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会有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然后感动编辑和行业内员工,最重要的是要感动读者,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启发,以达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收到这一效果,那就要在新闻采写中挖掘故事,增强深度,添加文采。行家认为,记者要善于从零碎、单薄、片段、混杂的采访素材中,组织出事件真相的大致面目。每个记者都在用他的笔尽其所能地对事实梳理、重构、完善、表达,真相的呈现有赖于记者的“再创”与“重现”。
故事,让新闻吸引眼球,撩动心魄。新闻用事实说话,事实靠故事感人。新闻作品通过故事讲述还原现场。新闻中的人和事,把它们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传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六)不同媒体说不同话
给不同媒体投稿,解释专业术语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给自家人讲述一件家人熟知的事情,就不必讲述诸多的背景材料,而向不了解这件事的外人介绍时,肯定要讲述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背景。
油企媒体记者在采写企业的通讯报道时,给内部的媒体发稿与向外部媒体发稿,在解释专业术语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某油田具备典型的低渗透特性,在油田内部的《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上发稿,就不必过多解释,企业内部员工绝大多数是明白咋回事的,而《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登长庆油田发展经历的一篇通讯报道时,标题为“‘磨刀石’里找石油”,在解释油藏开发难度时,说这些石油藏在磨刀石里,属于低渗透油层,开发难度极大。解释低渗透,比喻这些石油好像藏在石头里,不易把它取出来,如果石油藏在海绵里,就属于高渗透,用手轻轻一挤压就出来了。这样的语言,相信全国人民都能看得懂。
三、做专家型记者应保持的精神状态
一是要深入基层学习专业知识。不少专业性极强的作业,仅凭书本上看到或专家介绍是不够的,只有到现场亲眼所见,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加准确,比如,对低渗透油藏的认识,一次在现场看到专业技术人员拿着从地下取出的圆柱状石块讲解说,石油或天然气藏在这样的石头里,就是低渗透油气藏。把这一比喻表述在新闻稿件中,就能较为准确地说清低渗透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是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油田企业的基层单位,多数在荒山沙漠中,工作环境单调,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油气田的作业仍然不会停止,到这样的现场去采访,要付出许多,要吃不少苦头。有些记者到基层一线采访,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能安心住下来,那就不可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写出有深度的报道。要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还是要多与基层一线员工接触,与他们同吃同住,在现场观察他们的作业流程,这样才能写出精品。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油企行业的新闻工作者,只要永葆激情与活力,长期坚持深入到基层一线,靠专业性发挥媒体的连接作用,在油气田这片广阔天地,肯定能做出不菲的成绩来。
上一篇:大花蕙兰图片(室内养年宵花,就养大花蕙兰,大气美观,是盆栽佳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