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代(一口气看懂战国历史!历史上真实的战国,其实可以用这个方式打开)
秦国,楚国,魏国春秋战国时代(一口气看懂战国历史!历史上真实的战国,其实可以用这个方式打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魏武卒出现之外,魏国的军队战斗力暴增,出现了职业化的军队。和魏武卒相比,当时其他所有国家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业余选手。
随着国家体制和军队方面的改革完成,魏国的国力迅速暴增,瞬间成了战国诸国当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战国时期的第一场著名大战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阴晋之战。
简单来说,当时秦国看到晋国已经彻底分裂,所以就再次产生了东出的念头。之前在春秋时代,晋国一直挡在秦国东方,所以秦国一直没办法东出。而如今的晋国已经分裂成三家,而且当时三晋联盟也因为内部矛盾问题,逐渐貌合神离。所以在当时的秦国看来,此时单打三晋之中的一家,其实是有机会胜利东出才对。
但是,秦国倾尽全国之力,召集了五十万大军,打算一战功成,结果却被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打得稀里哗啦。而且,吴起率领的这五万魏武卒,还是真正的新兵,之前从来都没打过仗。
这场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给打懵了。大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变法这件事,真的可以让国力提升这么大!所以,在这之后,变法开始被各国提上了议程。
阴晋之战结束以后,因为魏国爆发出来的战争能力太强,而韩国和赵国,又不愿意被魏国吞并,所以就开始逐渐远离魏国。就这样,原本横行天下的三晋联盟,逐渐解体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国作为一个单独的国家,称霸列国。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这之后不久,魏国内部又出事了。因为吴起的功劳实在太大,引起了魏国高层的忌惮。所以不久之后,吴起不得不从魏国出走,转投了楚国。与此同时,就在吴起离开魏国之后不到一年,齐国那边,田氏家族正式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封。自此之后,齐国就和姜子牙的子孙没什么关系了,开始转而姓田了。
而吴起到了楚国之后,楚国则是成了列国之中,第二个开始进行变法的大国。因为吴起之前本就是魏国的改革主持者,他基本上懂全套的改革方案。所以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基本上把魏国全套的改革制度,全都搬到了楚国,让楚国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强大了起来。
顺便说一句,在春秋后期的时候,因为楚国曾经一度被吴国和晋国打到亡国,所以在春秋后期,楚国一直在养伤。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楚国见到晋国分裂,也像秦国一样,以为三晋联盟好欺负了。结果双方开打之后,楚国直接被三晋联盟一顿暴打。要不是楚国地盘够大,说不定就直接被三晋联盟给灭了。
不过,吴起来了之后,短短数年之内,楚国就开始国力暴增。楚国底蕴本来就很厚,如今经过吴起的改革,自然开始飞速提升。仅仅几年之后,楚国就可以正面和魏国对打了。战场上的颓势,可以说是一扫而空。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吴起到楚国七年之后,楚国的老国王楚悼王去世了。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传统旧贵族,在楚悼王的葬礼上袭杀了吴起。而吴起死后,新上位的楚肃王,虽然借着吴起被杀这件事,大肆清理了楚国贵族。但因为吴起被杀,吴起的改革却成了一场不彻底的改革。
因为吴起掌权的时间太短,只来得及对军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还没来得及对最根本的土地问题进行改革。所以,吴起的改革,并不是很彻底。再加上吴起的改革,给楚国贵族造成的心理阴影太大,导致后来楚国几乎谈变法色变。这就导致楚国一直到灭亡,都没能进行彻底的变法。
如果当时吴起能多活十年,给楚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说不定战国后期最终统一天下的,就是楚国了。
当然,即便如此,吴起留下来的改革成果,依然让楚国吃了几十年的老本。直到秦国彻底崛起之后,楚国才开始在制度上处于劣势。
吴起死后,接下来三晋之中的韩国,也开始进行变法了,成了战国七雄当中第三个进行变法的国家。韩国的变法,是由著名的改革家申不害完成的,所以也叫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主持的变法,大体上也是照抄魏国的成果。
经过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也强大了起来,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另外,在申不害变法之前,韩国还灭掉了郑国,国土面积也大了不少。所以自此之后,韩国也成了一个大国。
但同时,因为韩国地盘实在不太大,而且还处于四战之地。吞并了郑国之后,基本上再没有扩张空间了。所以到了战国中后期,韩国受限于地盘原因,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因为最弱,所以韩国后来开始实行一种奇葩的‘捣乱政策’,基本上就是哪个国家强大,韩国就去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围殴这个强国,以此来保证自身的利益。
在韩国进行变法的同时,东方的齐国也在进行变法。齐国此时刚刚内部改朝换代,历史包袱也比较轻。所以在韩国变法的同时,齐国也进行了‘邹忌变法’。在战国时期的几个著名变法当中,邹忌变法应该是名气最小的一个,因为邹忌的很多变法,基本上也都是照抄魏国,所以可以说得不多。
但不得不说,当时齐国进行的变法,效果很好。经过变法之后,齐国的国力,也开始迅速暴增了。
除此之外,三晋之中的赵国,以及北方的燕国,当时其实也照抄了魏国的一部分制度,也算是进行了一部分的变法。但是因为当时赵国和燕国的变法,缺少了明确的主持者,所以基本上在后世就没什么名气了。而且,这两国当时的情况,其实也谈不上是变法,最多只能说是照抄一部分魏国的制度,情况和楚国有点类似。
就这样,当时中原大地上的几个一流国家,此时就只剩下了两个国家还没变法。一个是秦国,一个是越国。
对于很多熟悉战国时期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大家好像经常有一个错觉,那就是似乎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是最后一个完成变法的。其他几个国家,似乎都在秦国之前完成了变法。
这其实是错的。
实际上,秦国的变法其实真不算晚,几乎是和韩国齐国同时进行了变法。当年阴晋之战,秦国被魏国一下子打疼了之后,其实就已经有了变法的念头。只不过相比三晋或者是齐楚两国,秦国内部的改革阻力太大了。
三晋自不用说,本来就是新国家,没什么历史包袱。楚国之前差点被打到灭国,后来吴起死后又死了一大批贵族,所以阻力也比较小。齐国更是直接改朝换代,直接换了新的国君家族……
相比之下,秦国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春秋中期开始,秦国就一直困守西方,一直在函谷关以西发展。所以过去的两百年里,秦国其实一直在不断衰落,但同时又一直是一个大国。这就导致秦国的历史包袱,远比其他国家重得多。
如此一来,秦国想要变法,自然就没那么容易了。
为了实现变法的梦想,秦国其实奋斗了三代人的时间。自阴晋之战以后,连续两代秦国国君,一直在忙着收拢权力,保证国君手里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大。只有当国君手里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秦国的变法才能真正执行成功。
如此,两代人之后,到了第三代的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才算是正式开始进行改革。而秦孝公能进行改革的原因,也是因为之前两代秦君,为他收拢了足够的权力。
上一篇:轩辕传(轩辕黄帝传(十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