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德国人为什么爱花(杨照 追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韦伯,马克思,中国德国人为什么爱花(杨照 追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受访者提供/图)
大半生里,杨照曾担任媒体机构的总主笔和高管、出版机构制作总监、大学兼任讲师,写小说和剧本,笔耕不辍,兴趣庞杂。他回忆年轻时与同代文化人交游,常有知识占有方面的虚荣心作祟。“比来比去,最后是比有没有比别人多知道一点什么。”然而历经时代更迭,他发觉知道自己是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必须去解释历史。”
学历史的意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一开始便缠绕着他。
1980年代,在台大历史系读大四的杨照,为准备研究所考试,每天在图书馆用功温书到深夜。
某天夜里,像往常一样过马路到对面等公交车的他,突然感到一片迷茫。“当时正在读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突然间脑袋里面全是芜杂的史料,眼前则是台北的车水马龙。我在想,我所读的历史跟我眼前的现实到底是什么关系?老师和书本都告诉你,学历史是为了帮助你以史为鉴,能够了解现实。真的能吗?”
他很快找到答案:我们必须要有更确切的现实感,要看清楚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这次“心灵拷问”之前两年,杨照在图书馆遇见了1960年代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资本论》,遂将日译本跟英译本的《资本论》逐句对读,读完了三大卷。在美国求学的日子,他又对照英文本和德文本,重读了一次《资本论》。
人一天有几个小时是真正为自己而活?杨照认为,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对资本、价值、人性、剥削和阶层的诠释,在今天依然出奇地精准。他在台湾诚品讲堂开设“西方现代思想名著选读”,出版过著作《资本主义浩劫时我们聆听马克思》(即将出版《资本论的读法》)和音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时代》,希望借由巨擘的观点和实践,带动听者省思自己对生命的选择。
在将左翼思想视为“毒蛇猛兽”的彼时的台湾,另一位学术巨匠韦伯也进入了年轻学子们的视野。他的新教伦理,关于“要追求志业(神圣召唤)”的描述,都给杨照留下了深刻印象。纵然马克思和韦伯两人在许多方面观点不一,但他们以知识与思考对抗既有的世界秩序,从不因循标准答案的态度都让杨照终生受益。在看理想平台讲述《认识现代社会的真相:韦伯60讲》时,杨照提醒:只有深切理解我们所在的环境,才能进一步去提问,该如何去适应这个环境,或者有无机会凭借主观意志去改变它。
在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的驱动下,钻研了一辈子历史却苦于传统历史教育窠臼的杨照,中年时开启了一人讲中国通史的尝试。
从2007年开始,他分别在台湾敏隆讲堂和趋势讲堂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前后跨越10年。根据讲稿整理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共有13册,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的时间范围。目前这套书在大陆已经出版10册(第1-9册,第11册),剩余三册仍在修订中。
有读者把杨照比作“历史界的费曼”(费曼不仅是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在物理学的教育和普及上也有突出贡献),他讲方法论,细谈考古,重视思想史和语言哲学,做中西横向对比,如同“航拍模式”的通识课。如果说他所崇敬的钱穆是从中国史内部追寻中国历史的真相,杨照则尽量避开“刻板印象”,加入了近百年来史学界的突破性成果,如他承袭的民族史学脉络、大陆盛行的唯物史观、西方汉学和中国研究的传统、日本的东洋史研究等等。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勤劳、忠实、不轻信不妥协的二手研究整合者。在杨照的描写和阐释里,我们可以感知到“史实”是基于哪些底层逻辑发生,产生了怎样的流变。他再从考古实证反推原初,今天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世界,为何做出如许选择。杨照不希望读者把他的说法当做终极答案,而是把他的书和节目当作一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提醒,多了解、少判断,讲证据、讲逻辑。
“你的意义之网由自己织就”南方人物周刊:不久前你接受“一条”的采访,借由马克思和韦伯的主张,提出年轻人应作为“创造者”而不是作为“打工人”存在,要努力去追求志业而非职业。你很早就走出体制,定义自己为“读书人”,希望可以鼓舞年轻人。然而有读者认为你这回说得太过“怂恿和鸡汤”,在大陆“除非家境小资,父母工作稳定收入可观”才能不去卷;甚至说你“何不食肉糜”。
杨照:我很高兴你提出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设想和鼓励年轻人模仿我的这条路,我这条路是我替自己走出来的。如果这条路真的有意义,不是说“我是一个读书人”的头衔,我更多地想说我不要做一个有头衔的人,这是比较重要的。
不过说老实话,我真的有点无力感,我不太知道怎么跟这些年轻人说话。我年轻的时候,周遭也是如此的沉闷,我们想象可能到晚年都还必须不断地去斗争。可是我们就觉得我们应该要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这是我所喜欢的生命状态。
我在一条说,“2亿的中国年轻人如果停止内卷,这是多么大的爆发性的力量。”可我们目睹的是,我们正打造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极其特定的社会。我一直在思考,今天大陆的年轻人,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是哪一些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处境不会改变,社会不会改变?我很希望我能够找到这个答案。
南方人物周刊:在大陆,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几年,他很难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父母的努力),在一个中大型城市有一席之地。“安身而后立命”成为大多数人的首要目标。
杨照:这个东西就打结了。这里出了最大的问题,不只是自我认知的问题,还有对社会的认识。你为什么认为今天的状态几年后一定是不变的?
可以问问年轻人,三年五年之内就要面对的一些社会变化。比方在较高收入行业里,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会是什么岗位?未来医生的一些岗位就极有可能被AI取代。依靠大数据,AI可以比现在的医生做诊断的时候更准确。包括房子,如果可以租一个大一点舒服些的房子,为什么非得买房子?
南方人物周刊:有稳定性的考虑,也有为孩子教育等方面的考量。
杨照:老一辈的人那么在意房子,新一代的人在意小孩的教育、落户。你不觉得,应该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可以体会该如何去看待这些事情?
直到今天,韦伯对我们都很有用——遇到任何问题,你应该要去质疑,而不是接受。从西方的启蒙主义到理性的发展,到它帮助欧洲快速进步,产生现代性的优势,韦伯帮助你去分析,当你跟集体、跟社会互动的时候,你的工具理性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的价值理性或者你的信仰又是如何形成的?
南方人物周刊:你也问过,作为个人,我们的自由意志做的决定占的比例到底有多高?而“被这个社会所决定,因而没有自由,就是依循着已经安排好的路线去做固定的事情”,这个成分又有多高呢?这些问题有解吗?
杨照:韦伯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韦伯最后弄清楚了现代社会,但他像是个末世论者。他认为,我们越来越了解现代社会,就越被困陷在这个工具理性所织的网中。而马克思是持“一个社会必然要改变,不可能停留在这里,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必然要瓦解”的视点。
上一篇:当阳教育网(当阳市2019年中小学招生片区划定!你的孩子会到哪所学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