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金刚经全文原文(金刚经导读)
须菩提,如来,世尊金刚经全文原文(金刚经导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用来布施,你说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听后回答说:“当然是很多!世尊!(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因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虽然是很多,但那只是有限量的福德,并非是无限量的福德;无限量福德须要无相布施,也就是不惦念布施多少,不惦念布施给谁,布施之后不求回报;而有限量布施即不同,他们经常惦念布施多少,布施给谁,更需求回报。所以佛陀您说福德很多,其实那也只是有限量之多而已。”
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很慎重的说:“假使有人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讲佛法给人听是法施的一种,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助印金刚经是三施并行,如一、能让人看到本经是法施,出钱助印是财施,护持佛法是无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刚经的功德更是无限量之大。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限量之大呢?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吧!就是过去一切成就佛果的诸大菩萨,在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最后阶段时,都是领悟此经(金刚经)才证悟的,所以此经可说是诸佛之父,诸法之母,一点也不虚假。
须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法门而已,只有现在我所说的法(金刚经)才是真实之法,但我说真实之法让你们听,你们仍然不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让人开悟的佛法,一旦让你开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原文】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已证初果的圣者,须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预入圣人的意思。)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人,虽然已进入圣者之流,名为“入流”,但这只是假藉的名称而已,反而在证得须陀洹果位时,心是无所入的,为什么会无所入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圣者,已不执著艳丽的美色、悦耳的声音、香浓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细滑的摸触,他不执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须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已证二果的圣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一往来,也就是尚须来人间修持最后一生。)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那含(已证三果的圣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不来,也就是不再来欲界人间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须在色界、无色界天中继续修行,才能进入四果阿罗汉果位。)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虽然不须再来人间接受生死,但他们已不执著去与来之相,更没有去与来之分别心,所以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已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有三种意思,一、应供——也就是应让世人供养的意思。二、杀贼——杀掉一切烦恼贼。三、无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无学(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皆为有学圣者,只有四果阿罗汉才是无学圣者,有学圣者是须要再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圣者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的,在声闻乘中他已全部修学完成,所以是无学圣者。
但广义来说,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别人,不如大乘的菩萨乘,福慧双修,度己更度众生,两全其美)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世尊!您曾经说过我修持的境界已达到远离是非、分别、执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赞许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离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罗汉。
世尊!虽然我得到您的称赞,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从来没有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原文】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上一篇:唐科(唐科手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