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崇荣讲道集(唐崇荣讲道集 7)
商务印书馆,存在,哲学唐崇荣讲道集(唐崇荣讲道集 7)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据商务印书馆1958年中译本)
6、人类理解论(1671~1690)
AnEssayConcerningHuman
[英]约翰・洛克(JohnLocke,1652~1740),英国哲学家。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兼律师的家庭。1668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67年到后来英国辉格党风云人物沙夫茨伯利伯爵家作家庭医生和秘书。1682年,沙夫茨伯利在同代表王家势力的托利党的斗争中失败逃往荷兰,1683年,洛克也追随前往。1688年“光荣革命”胜利后,在政府中历任要职,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理论家。
《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度和范围。”该书提出著名的心灵“白板”说:“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经验分为两种:对外物作用的感觉,可以得到了黄、白、热、冷、软、硬、甜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等等观念;对内心作用的反省,即内经验就是人的心灵对自身内部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思想,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的考察和注意
(据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译本)
7、人是机器(1747)
LhommeMochine
[法]茹科安奥弗雷拉梅特里(delaMettrie,1709~1751),哲学家,出身于法国西北部圣马洛城一个富商家庭。1747年,在荷兰他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一书,因对上帝的不敬遭到当地僧侣和贵族的仇恨和诽谤,并扬言要对他处以极刑,不得不逃亡到普鲁士。在“开明君主”腓特烈二世的庇护下继续行医和写作,并任宫廷御医。1751年因食物中毒死去。安葬时,腓特烈亲致悼词,对他的学问和人品推崇备至。
《人是机器》以心灵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为起点,按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哲学体系分成对立的两派:唯物论体系;唯灵论的体系。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名词。一个思想谨严的人在使用这个名词时,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该书认为:“人是机器,……而又是一个动物。”“人体是一架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人只不过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只有教育才把我们从动物的水平拉上来,终于使我们高出动物之上。人作为个体不同于另一个个体的原因在于体质和体液的不同。心灵和身体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
(据商务印书馆1959年中译本)
8、纯粹理性批判(1781)
KritikderReinenVernunft
[德]伊曼努尔・康德(LmmanuelKant,1724~1804),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一生最著名的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后两个批判的基础。
分析判断宾词预先已隐含在主词之中,这种判断不过是把预先隐含在主词中的东西推导出来而已,是先验的,不依靠经验就可以演绎出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综合判断中宾词预先不包含在主词中,宾词只能由经验提供,由经验提供的宾词扩大了主词的内涵,增加了主词的内容。但是综合判断没有普遍必然性。数学等科学知识表现为综合判断,同时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先验的性质。数学等科学知识的先验的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呢?这是《纯粹理性批判》提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
(据《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张世英著)
9、精神现象学(1807)
PhanomenologiedesGeistes
[德]黑格尔(George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著名哲学家,生于德国符滕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的一个税务官家庭,少时聪颖勤奋,5岁入拉丁语学校,7岁入斯图加特城中学,不仅广泛观察周围事物,细心琢磨各种矛盾现象,而且特别喜爱研究和思考历史,并且阅读和摘录了洛克、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著作。1801年他在耶拿大学任编外讲师时,抱着立志让哲学说德语的目的着手写作本书。
《精神现象学》分为序言、导论和正文三个部分。正文又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6个部分。
该书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概念和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具体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真理是全体。真理不存在于直观或直接知识,真理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的那种完满的本质。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绝对”自身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向自己的对方和他物转化,然后又以对方或他物为中介,通过中介反映自身,最后回复到自身的同一性的过程。真理与谬误不是孤立的、彼此隔绝的,真理是通过克服一系列错误达到的。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克服、扬弃错误的过程。
该书认为精神发展的个体发生学历程和种系发生学历程是一致的。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是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真实的精神,伦理;自身异化了的精神;对其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无论是以个体意识为对象的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还是以社会意识为对象的精神,都还停留在有限的范围内,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实现。只有在宗教和绝对知识中,意识才以无限的绝对精神为对象,意识才发展成绝对精神,使主体与客体达到最终的统一。宗教以表象把握绝对精神,导致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因而必须上升为绝对知识。绝对知识是用概念把握绝对,也就是精神对精神自身的概念式认识。
(据商务印书馆1962、1979年中译本)
1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DieWeltalsWilleundVorstellung
[德]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近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唯意志论创始人。生于德国但泽市(今波兰格但斯克)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出色文化素养和强烈自由精神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个热衷交际文化名人、对家庭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女作家。1814年与母亲决裂迁德累斯顿后,叔本华潜心写作,花四年时间写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于1818年8月出版。
本书共包括三版序言和“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四篇,以及题为《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
该书从主客体的关系入手来解释世界:“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表象的世界具有主体和客体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其中前者是支柱、基础和条件。偏执其中一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直观表象包括时空、感性直观、悟性和物质;抽象表象是概念,直观是一切知识之源。
(据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CoursdePhilosohiePostive
[法]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rn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实证论创始人。1818年起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后因意见不一致而另设课堂,讲授自己的思想体系。1832年起当了九年的巴黎工学院教授,1848年创立了“实证哲学协会”。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体系》和《实证哲学教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