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周天功法(大周天吐纳法)
筋肉,脊柱,周身大周天功法(大周天吐纳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矫正脊柱,进行筋肉若一的锻炼,是求取整体力的根本所在。筋肉若一的锻炼,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易筋”功夫。站桩时,要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筋肉连接、拉紧、放长,也就是在整体连通的基础上放长筋肉的初长度。筋内若一的锻炼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静”训练,放松身心,洗心涤虑;第二阶段是“松整”训练,通过牵挂活动整体连通;第三阶段是“松紧”训练,通过“ 屯筋活动”、“抱球涨缩活动”、“抱树活动”,加强筋肉的弹性和柔韧性,进一步放长筋肉初长度;第四阶段是“松沉”训练,也就是“空灵”、“充盈”训练,其要领为“周身空灵”、“上虚下实”、“充气遍体”、“身如灌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松柔”训练,则功夫渐入化境。依此行功,只需站桩三个月,胸腹两肋,乃至周身上下,便可承受一般习武者的拳打脚踢,甚至棍棒击打,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弹簧力(反弹能力)。
站桩时,闭上眼晴,身形放大,自身似乎变成了一株参天耸立的大树,脚长出根须,小腿和脚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头发长出树冠,手、腿变成树枝,全身毛发长伸直竖变成树叶,呼吸宇宙的元气,筋肉变成树汁,在树干树枝的年轮里旋转、流淌、冲腾。树体(自身躯体)松开膨化,势如蒸发酵过的馒头,天地之元气进入树体(自身躯体的筋肉骨膜),渐渐膨胀充实如球如胎。此即气充遍体、气贯周身之法,也是导气入内、行气入膜、敛气入骨之法。筋膜,骨外物也。筋,联络肢骸,包括有形之筋肉和无形之经络。膜,包贴骸骨,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易筋之要在于挺筋腾膜,若只言“筋长力大”,失之片面。《易筋经·膜论》指出:“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因此,站桩必须使气串于膜间,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护其骨,壮其筋。养气练气必基于周身放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之要素,心静则体松,体松息自调。而凝神定意、气贯周身乃练气之要诀。
“胯裹膝顶膀吊垂,上虚下实身撑坠”。胯部向内收,同时臀部下坐,大腿根部内夹,大腿外侧肌肉向内裹,膝前顶上提内裹外撑同足下踩、臀后坐形成争拉,使下肢外侧肌肉群连结放长,裹胯要与“沉腹开胯”相结合,沉腹是保持胸腹放松平直的状态随呼吸将小腹下沉,开胯是保持敛臀状态的胯部外开,但只是胯根部外开,双膝部不能随之外开,更不能破坏大腿外侧肌肉的内裹。沉腹可以客观的起到挤开胯部的作用,但臀部肌肉不可收缩而应为之松懈。开胯不仅是横开,而是后向和横向的弧形轨迹外撑,同时大腿根部在内裹的同时需要与横开相配合。
膀子,指胳膊的上部靠肩的部分,也指整个胳膊。拳学中的“熊膀”是指上臂而言,强调上臂要内含熊膀之劲力。上肢劲力的大小,主要依赖于膀的所含劲力大小,膀劲涣散,则肘劲松懈,前臂、手腕、手掌、手指的劲力也无源而生。“熊膀”劲力的训练,先练上臂的劲力,站桩时腋下有夹劲,似有弹簧支撑,意念上臂如吊系在空中,同时意念上臂如悬挂千斤重物,如此上吊下垂,则膀力增加。进一步同时意念肘、腕也上吊下垂,如此则整个胳膊的劲力都增加了。
大成拳的“松柔”训练,实质上就是在“易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易骨”训练,也就是大成拳中向来秘不示人的“脱骨力”、“缩骨力”训练。首先进行“脱骨力”的训练,也就是“千斤坠”训练法。站桩时,意念双腿如入地,两脚如生根,两手、全身如吊系在空中,手及全身往下坠,其修持秘决是“肩撑胯坠”、“骨撑肉坠”。在“千斤坠”的基础上再进行“骨动肉不动”的“伸筋缩骨”训练,这便是大成拳中秘不示人的“老牛筋”功法。王芗斋在《意拳正轨》中说:“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大成拳发力之秘是缩骨而发,用骨头打人。经过“千斤坠”和“老牛筋”的训练,则“易骨”功成,然后便可进一步进行“易髓”训练。
“整体呼吸在毛孔,腰马合一筋连通”。关于毛孔呼吸之功用及练法,王芗斋在《论存意与养气》一文中有精辟论述:“见性明理之后,则应向身外寻求,意在宇宙间……,气充遍体方能养生增力,而全身之“毛孔呼吸”尤为重要,其功用大于鼻息也……。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以呼吸之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其变化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全身毛孔之呼吸与鼻息相应合,而其功能大于鼻息,而世人多不知此,故今之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鲜及毛孔呼吸。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诀,是免去急迫短促之鼻息,而使肺活量增加,与毛孔呼吸相应。
故曰鼻息调而毛孔呼吸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气力之用恐难入妙境,以其不明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习拳要虚中取气,而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留有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乾,气达稍端方谓之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下功夫也”。站桩时,先通过“融化活动”,设想全身毛发放大,直竖摇曳,自身被宇宙大气所包裹,渐渐被融化,而自身己不复存在,似与大气融为一体。继之通过“充盈活动”,与大气呼应,意在宇宙间,气在体内,又在体外,引自体外而充于体内,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
站桩中应使整个身体保持上虚下实,并做到胸腹空灵,进而手掌、脚掌也要做到空灵,自身就象一个空口袋被悬挂在空中。空灵是为了使之盈满,故练到胸腹空灵境地时,要在意念中使之不断充实盈满,所谓五脏充盈,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从而蓄力于全身。设想天地之元气源源不断地自手心、足心、顶心(头顶百会穴)以及全身毛孔进入体内,气充遍体,使自身内部源源不断地充实盈满,又源源不断地放出气体,这种气体逐渐充盈屋室,充盈一定的自然环境,最后充满宇宙,身体也在不断地长大,变为顶天立地的巨人。然后这种气体又不断地收缩聚拢,身体也随之回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不断地作涨大复桩、复桩涨大的整体涨缩运动。进一步再体会四稍之力—发欲冲冠,齿欲断筋,舌欲摧齿,爪欲透骨。这样,浑身上下,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但力宜含蓄而忌外泄,故还需将手心足心顶心本心微微用意吸于任脉中脘内(脐与胸骨剑突联线之中点),做到六心相印、五心归一。
大成拳应敌发力,是脊柱主动、力由脊发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发力,发之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于稍节。从人体来讲,上肢为稍节,身为中节、下肢为根节,而腰部(主指两肾及命门)既是全身中节之中,又是一身的根节之根,腰马合一是全身筋肉整体连结放长的关键。站桩时“颈要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胯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王芗斋《意拳正轨》)。矫正脊柱时的“命门后突、“沉腹开胯”、“尾骨下沉”等训练就是为了达到腰马合一的效果。腰马合一了,则全身上下联成了整体,应敌发力才能“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