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周天功法(大周天吐纳法)
筋肉,脊柱,周身大周天功法(大周天吐纳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初学者可取“提插式”作为预备式,凝神洗髓3~5分钟,接着站浑圆桩,最后站3~5分钟“背手式”休息收功。普通人站桩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才能进入身松心静境界,事倍功半。站桩时,应迅速安静思想,设想自身被大气包裹融化,神光朗照,通体通明,然后再体会各种细胞动荡之情态,此为“凝神”。诚如《大成拳论》所言:“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巅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杨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足下踩则身躯起拔上挺,头也自然上顶了,此时便会有顶天立地之感,此为“调身”。
头顶脚踩是整体齐动,不是单纯的使头吊、顶,这一要领,习大成拳者大多数均不得法,未得真传。此即“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之意,与《内功真传·纳卦经》所言内功之头、足练法要求异曲同工:“头项效法乾,取刚健纯粹;足膝效法坤,取镇静厚载。”世人练不得法,刻意“头顶悬”,结果以意引气上涌入头,年轻时浑身不觉其害,及至年老,轻则头昏头晕,头胀头痛,重则脑溢血而告终。站桩首重放松,“松”就是“松开”之意,周身上下内外、四肢百骸,膨膨松松,如死面经清蒸而膨化成馒头,体内细胞之激荡回旋,犹如沸腾的开水。我师张礼义曾谆谆告诫弟子:“放松!放松!再放松!”并一语点破天机:“松、柔、化三字诀是大成拳根本大法!”
随着功夫的层层深入,放松的境界也随之加深,由“松”到“柔”而入“化”。拳学中“涵胸拔背”、“周身整体如束”、“脊背如锅”等要领都不是人为矫正的,而是在“松柔”中“练”出来的。调身的步骤是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如果由足、膝、胯、裆、腰、腹、胸、背到颈部、头面部逐次调整身姿,则是原则性的错误。因调身时必然伴随着意念的诱导,意到气到、气到血行,自下而上调身,有引血上行、引热上行之弊,对高血压、眩晕患者尤为不适。大成拳站桩功调身时,是自上而下诱导的,由头、目、耳、口、鼻、齿、舌、胸背、腰腹到臀、胯、膝、足逐次调整,引血下行、引热下行,这是科学的、正确的。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武术家、气功师最终死于脑溢血?难道不值得后学反省吗?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头顶悬”或意守百会、泥丸等头脑部位,错将意念引至头部,用意执着导致气血上涌;二是调身时自下而上,有引血上行之弊;三是传统的“大小周天”功法隐含着气机紊乱、违背生理之弊。“小周天”功法,意通督脉、任脉,有引血上行之弊,“大周天”功法极易气机紊乱。人身小周天,天地大周天,气充遍体、气贯周身,即为“小周天”;致虚守静、天人合一即为“大周天”。人体气血的生理运行轨迹由任入督,任升督降。
中医学认为“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而道家丹鼎学说认为“顺之有死,皆逆死”(《外经微言》),“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张三丰《无根树》)。这是因为顺阴阳生化,人体必然由生而壮而老死,在生长中孕育着死亡的机制,而如果逆转阴阳之化,则生命得到再造,可以导致长生不老,衰老机制得到逆转。基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机制的错误认识,于是产生了逆转阴阳(由督入任,督升任降)的“小周天”功法,并美其名曰“还精补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三者皆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不足,则脑髓空虚,肾强则髓自充,固守虚无则神清,精满气足则神旺,如此才能健脑益智,并非以意领气沿督脉上升入脑。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拳正轨》中尚极力推崇“小周天”功法,而在四十年代《大成拳论》中只字不提,并且在大成拳功法中废止了“小周天”功法,主张“气贯周身”为第一要诀,这难道不值得后学及同道警醒参悟吗?丹道周天功法有悖生理,千百年来并未引起拳学家、气功家、中医学家的足够注意而盛行不衰,执迷不悟也!抱残守缺也!积弊已久也!沉疴难复也!
“肩撑肘横臂撑抱,涵胸拔背身后靠”。两肩要平,要松开并微向前合,则胸窝自然内收,“涵胸”实是“涵肩”所致。两肩要松沉,不可耸肩。两肘要平要横撑,既不下垂坠肘,也不上抬,两肘高度略低于肩、腕,使肘、肩、腕呈三角斜面。两臂要有撑抱力,也就是开合力,抱球活动的意感调配原则为撑三抱七,如此则拉之不开,合之不扰。上肢抱圆的外形是靠大小臂的撑抱和手腕的内夹外顶完成的,不可“瘪肘”,不可“软腕”。两肘夹角必须呈钝角,必须在大于90度,小于130度之间,而且要有撑抱力。如果呈锐角,或者肘部只撑未抱都是错误的。肩撑肘横,腋下夹角约为90度,则腋下筋肉绷起而有弹力。在肘部撑抱的同时,脊柱要随之后靠。
涵胸拔背的正确要领是脊柱整体后绷和上下拉伸。此处要注意三点:一是下颔内收,头直项正,颈椎上拔,肩如挑担,尾骨下沉,上拔下拉,脊柱后绷,势如扒墙观物;二是保持双肘撑抱之力和空间位置不变,两肩前合,两肘前指,与脊背后靠形成对争,从而使脊背筋肉拉长;三是脊柱后靠必须是整体后靠,尤其是颈椎和骶椎部要上下齐靠,避免扬头、软项、驼背、吸腹、挺腹、折腰、突臀(蹶屁股)等错误。
“脊柱后绷竖沟平,气贯周身筋膜挺”。在婴幼儿时期,人体的脊柱只有一个后凸弧,呈拱梁式的线弧形。到一岁半时脊柱的生长发育形成了四个生理弯曲度,即颈椎向前突,胸椎向后突,腰椎又向前突,骶尾椎又向后突。王芗斋所说的“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就是矫正脊柱的后天S形生理弯曲并对其进行重新拉长的训练,使之恢复到婴幼儿时期的状态,以恢复并增加其生理弹性。
一般人的腰背部都有一道竖沟,如果按照矫正脊柱的正确要领持之以恒的锻炼,在练功时,有意识地使脊柱正直后向外鼓凸,只需半年,这道竖沟就会同腰背的肌肉平行,脊柱也会自然向外鼓起,竖沟平直后,腰背部肌肉就会更加发达并连通为弹性极强的一个整面。
矫正脊柱,要领为:1、头直项竖,颈椎正直上拔;2、涵胸拔背,胸椎后靠上拔;3、命门后突,意想腰部似垫上一块枕头;4、尾骨中正下沉,骶椎后靠;5、整体正直后绷,上下拉拔;6、敛臀裹胯,髋部内收紧缩,带动大腿外侧肌肉,由外向里裹夹,膝部前顶上提,足心涵空十趾抓地并意力外捻下踩,含有若弹簧之崩力;7、整体如束,龟背蛙身。初练为“束肋”,“束”就是捆、系的意思,束肋就是意想用一根布带自后向前把肋系住,使双肋部自后向前圆裹。进一步则配合“束腰”,意念中用一条宽布带自后向前将肋、腰系在一起自后向前圆裹。最后是“身裹”、“身抱”,整个脊背部、手臂外侧、大腿外侧等阳面筋肉全部向前向内裹合,而胸腹等阴面肌肉则放松平直,并配合沉腹开胯,以及下肢的拧裹提挟,这样全身阴阳两面筋肉就有了裹卷回环之力,如此则阳紧阴松,紧中有松,松中有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