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reader是什么意思中文(英国大学reader)
教授,汉学,牛津大学reader是什么意思中文(英国大学reader)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牛津大学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牛津大学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竺可桢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竺可桢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来源:中国网
转自:中国翻译研究院
摘要:陈寅恪是第一代学术大师,20世纪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由于中英文称谓系统的差异,海外主席陈寅恪如何命名一直存在问题。此外,与陈寅恪学术生涯有交集的修中丞和李约瑟,其书名《读者》的译法同样令人困惑。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位学者头衔的中文译名进行分析,探讨了英语学术体系中教授和读者的译名,希望对译名的规范和统一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制;学术职称;译名:教授;读者;陈寅恪:修中成;李约瑟
1. 引言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学识和史学思想为后人竖起了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陈寅恪曾在清华大学、国立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成都)、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担任教授,曾受聘于牛津大学。但由于对英国学术体系中教授和读者两个等级的认识不足,对这个“教授中的教授”的译名以及与他有学术交往的修中成、李约瑟等的称谓,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教授和读者译名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和译名的规范化。当务之急是厘清这两个术语的界限,确定它们的译名。
2. 英制学衔Professor的译名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职称制度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体系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联邦体系两大分化。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的大学深受前者的影响。因此,如何将英联邦体系中的一些学术头衔翻译成中文,往往有些尴尬。陈寅恪在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职称翻译,她就职但从未就职,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2.1 陈寅恪在香港大学的学衔
1940年暑假,陈寅恪未能成行英国,留在香港。直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陈寅恪一直在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关于这段历史,蒋天舒(1997: 127)和陈六秋(2010: 158)只提到陈是受聘为客座教授,而没有提到陈寅恪是讲座教授。其实香港大学中文学校的网站,系史,很明确的提到了这一点:
1935年,北京燕京大学的许地山教授被任命为第一任中文教授。当时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许教授于1941年8月逝世,而陈印高振贤教授于1941年9月被邀请接任该职位,但他只担任了很短的时间…
(http://www.chinese.hku.hk/main/school-history/)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曾晓华在考证香港学术职衔的译名时,将这段话翻译如下:一九三五年,来自燕京大学的许地山教授,获委任为本院首位中文讲座教授。彼时的中文课程,涵盖文学、历史、哲学。一九四一年八月,徐教授遽然辞世。同年九月,陈寅恪教授接掌中文系一段非常短的时间。
第一句中的“Professor of Chinese”翻译成“中文讲座教授”是非常准确的。因为按照英国传统,一个学系设有一位讲座(Chair),担任此位置的人便是“教授”(Professor),也称“讲座教授”;自Professor而下,依次为Reader, Senior Lecturer和Lecturer,一共四级。
李天安和祝宝奇(2003)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并未用“讲座教授”为英制的Professor正名:
Professor教授是英国大学里的最高学术职称,往往附有具体学科的名字,如Professor of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教授)、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国际商法教授)等。这是因为英国大学传统上每一学科只有一位教授,以保障其最高学术权威地位。
考虑到国内大学一个系部动辄数十位教授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做一区分,将英国学术体系中的“Professor”统一翻译为“讲座教授”。据此,下文中陈寅恪和霍克思在牛津大学的聘职Prof. of Chinese,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汉学讲座教授”,而不是模糊的“汉学教授”③。毕竟,对不谙相关历史和学术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汉学教授”和“法学教授”、“数学教授”并无二致,只是某一学科的教授而已。
许地山去世后,陈寅恪曾短暂“接任中文讲座教授”(take over the vacant chair)这一史实,卞僧慧(2010:205)在援引他人对陈寅恪的相关回忆时注意到了:
至八月四日,以系主任许地山教授不幸逝世,大学当局乃请陈师继为主任。(慧按:为主任教授,行政管理由他人负责)
卞僧慧按语中提到的“主任教授”④实则为“讲座教授”。一般来说,“讲座教授”兼任系主任。陈寅恪在港大担任讲座教授(中文系主任)期间,行政事务确实另有他人分担,陈君葆1941年8月14日的日记中就有相关记述:
傅士德教授邀往谈话,他问我关于中文教授继任人的意见,我说,就中国历史说自然以陈寅恪为最理想而且合适,至于行政方面仍以季明先生补缺为宜,他说很对,便决定如此向当局提出。(陈君葆,2004:21-22)
可见,陈寅恪在港大受聘的职衔先后为“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两种,二者的学术身份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2.2 陈寅恪受聘牛津大学的学衔
英国的牛津大学于1876年建立了汉学讲座(Professor of Chinese),首任教授是曾于1839年来华传教、后来担任英华书院院长的理雅各(James Legge)。
陈寅恪于1939年应牛津大学邀请,担任第四任Prof. of Chinese,即“汉学讲座教授”。据陈寅恪1967年12月第七次交代底稿:“彼时接到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之聘,欲将启程,因第二次欧战爆发,不能去”(蒋天枢,1997:119)。处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陈寅恪抑或想将这一殊荣做低调处理,抑或遵循前例,用了“汉学教授”这一译法,而后人有义务将历史还原,还“Prof. of Chinese”“汉学讲座教授”的真面目。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绝大部分文献如吴学昭(2014:212)、陈流求(2010:151)、蒋天枢(1997:118)、沈迦(2013:438-441)⑤、岳南(2008:152-153)、程美宝(2000)等均沿袭了“汉学教授”这一译名。
其实,蒋天枢(1997:118)借他人之口,提到了“牛津特别讲座”:
著名女史学家陈衡哲评之曰:“欧美任何汉学家,除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极少数人外,鲜有能听得懂寅恪先生之讲者。不过寅公接受牛津特别讲座之荣誉聘请,至少可以使今日欧美认识汉学有多么个深度,亦大有益于世界学术界也。”
上一篇:reading是什么意思(reading汉语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