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学研究对人的危害 红学会有意义吗
墨子,冰雪,文化红学研究对人的危害 红学会有意义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熹、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咸宁初,有司奏,冲与安平王孚等十二人皆存铭太常,配食于庙。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B.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C.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D.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集。
B.三司,古代官职名,不同时代职权不同。文中的“三司”,指的是司寇、太尉、司空。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简作“乞骸”。
D.秘器,指棺木,“赐秘器”指郑冲去世时,武帝为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冲出身寒微,真率自守。他不追求同乡人的赞誉,在州郡未受礼遇。魏文帝做太子时寻访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他才走上仕途。
B.郑冲耽于经史,博究儒术。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时,他曾手执经书亲自讲授;后来朝中制定礼仪律令,都先咨询他的意见。
C.郑冲聪明真诚,受到皇帝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善于用人,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郑冲等人的勋劳,表达赏识之意。
D.郑冲虽患疾病,仍受皇帝重用。在李熹、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对郑冲坚信不疑,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1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4.郑冲晚年屡次上书请求致仕,朝廷都没有批准,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孤起”形容角声,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时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的“轻”字使用巧妙,表现了诗人对张祜的赞赏与慰勉。
16.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靡浪费无度。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也颇多非议。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红楼梦》本身巨大的艺术_________,加上《红楼梦》及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团,红楼梦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但是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从最早的脂批到清代的评点到现在的文本研究,其共同的地方就是研究《红楼梦》本身;而考证派和索隐派的共同点则是____________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为后人留下的谜团,只是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由此来看,当考证派走向__________,新索隐派的出现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红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杰出学者不断涌现,如余英时、潘重规、赵冈、梅节等红学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戴不凡先生提出了曹雪芹的著作权问题,欧阳健先生提出了程前脂后的观点,还出现了许多曹雪芹的遗物,如壁诗、箱子、画像、墓碑等__________,对于真伪问题,学者们争论得不亦乐乎,最后不了了之。与盛况空前的文献研究相比,文本研究就显得冷清多了。红学界经过文本研究的大力提倡, 经历了很大进展,但产生的影响不甚明显。
上一篇:相宜本草男士_相宜本草男士乳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