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蒋方震_蒋百里的女儿和钱学森
百里,浙江,日本蒋方震_蒋百里的女儿和钱学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蒋方震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蒋方震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段时间,《北京日报》刊登了《1920,罗素在中国》一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罗素临别前的一张合影中,在前排与罗素、朵拉并排而坐的是一位中国人:蒋百里。
百里是他的字,其名为方震,浙江海宁人。提及蒋百里(1882-1938),多数人把他看作著名的军事学家,他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带出了无数名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军事成就而著称的蒋百里,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人雅士。
▍蒋百里
英国哲学大师罗素能到中国,离不开蒋百里的功劳。1920年9月梁启超与蔡元培、汪大燮等人发起成立讲学社,其宗旨是聘请“国外名哲”来华讲学,每年一人。当时讲学社的总干事便是“文武全才”的蒋百里。1924年,泰戈尔来华,蒋百里则代表讲学社具体负责接待工作。
其实,蒋百里向世人最早展露的也是他的文学才华。二十世纪初,蒋百里留学日本时,为《浙江潮》撰写了意气风发的创刊词。1919年前后,他与老师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回国后,他写出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这本书仅十四个月就连印了三版。他也成为梁启超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1923年松坡图书馆在北京成立后,梁启超任馆长,蒋百里则主持编辑部。
▍1919年赴欧考察团(前排左二为蒋百里,左三为梁启超)
1937年,他将自己长久以来对日本的观察,写成《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文章最后一句为抗战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1938年11月,蒋百里病逝。许多名人写挽联哀悼他,黄炎培先生的挽联最为准确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风起《浙江潮》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距今已有108年了(注——其前身为袁世凯创办于保定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12年改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它的纪念馆如今就矗立在原址上。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一枪。彼时校长蒋百里上任,着手整顿军校,以期实现新式军事教育目标。眼看初见成效了,却处处受到掣肘,屡次申请经费,不批,向军部催款,没有结果。要知道忙于内战的北洋,早无心顾及余事。这日蒋百里召集全校学生训话,他愧言对不起学生,当初向他们承诺过,如不称职当自戕以明责任,现在无法达成任务了,绝望的蒋百里愤而开枪,所幸被师生救下命。为诺言将自己置于地,是血使然,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熏染的儒士精神的再现?一位学生的事后感写道:“这是蒋校长给我们上的另一课。负责任是所必需的,别人只在口头说,他却不惜贡献生命。中国如果有人继续这种精神,也不会弱到这地步了。”
1900年,蒋百里从家乡海宁考入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不久被派遣赴日留学,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因学业优秀,和同窗蔡锷等人并称“士官三杰”。五年后,蒋百里赴德,先后在德国陆军第七军团任见习连长、德军总参谋部见习。蒋百里后来以军事学家闻名于世,所著《军事常识》是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国防论》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他还是受人敬仰“师者”,培养出的保定系将帅门生遍天下,那些未能亲聆他教诲的学生竟都以自称其弟子为荣。
其实,他本是一介书生。
去过西湖孤山下的图书馆好几回,我是为寻一旧物而去的。在馆里,我找到了《浙江潮》。1903年,留日浙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这本大型期刊,穿过一百多年时光岁月,它曾经有过的惊涛拍岸好似还留存在纸页间。蒋百里亲撰了创刊词:“我浙江有物焉,其势力大,其气魄大,其声誉大,且带有一段极悲愤极奇异之历史,令人歌,令人泣,令人纪念。”“呜呼!亡国其痛矣……可爱哉,浙江潮!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我愿我青年之努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文章千古事,看到这样的文字,是要人肃然起敬的,古风里有新语,不只是文采斐然,更有志深意长的东西。这年,蒋百里22岁。
▍蒋百里曾为《浙江潮》撰写创刊词
彼时慈禧还在垂帘听政,《浙江潮》刊发的则是《二十世纪之太平洋》《新社会之理论》这类放眼看世界的直抒雄文了。蒋百里还以“飞生”“余一”为笔名,刊发了《国魂篇》《俄罗斯之东亚新政策》等诸文。被广为传诵的章太炎《狱中赠邹容》也发表在《浙江潮》上。杂志还出现了名为“索子”“庚辰”“自树”作者,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据说鲁迅留学日本时,常跑书店向国内寄回每期的《浙江潮》供好友先阅为快。有评论说,《浙江潮》思想之深邃不亚于《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距《浙江潮》相差了十二年。
若按《浙江潮》里的笔锋走下去,蒋百里该是文采眼界胸襟都一等的大家一脉,他十年留学却以军事为本,日后终其生“以建军工作及精神为其不二职志”,民国“名记”陶菊隐说蒋百里“一生以国防为其中心思想,不愧关心国家安危的民族先觉。”可谓一语中的。多难之邦让热血青年将骨子里的血,化作了深邃洞明的警醒,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似乎注定命运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1916年,蒋百里参与讨袁护国运动,后护送蔡锷赴日本治病,蔡锷弥留时,蒋百里守护其侧,代写遗电,亲手料理了后事,又万里扶灵回程,国葬挚友于岳麓山;1922年,梁漱溟被冯玉祥请去给部队将领讲话,梁漱溟惊讶发现,冯玉祥给将领每人发的小册子上,辑录的古今名将治军格言中,除了“岳飞曰”、“曾国藩曰”、“胡林翼曰”,“蒋方震曰”亦赫然并列,他早听说冯玉祥对蒋百里相当崇敬,这回终于眼见为实;1935年冬始,蒋百里先后两次奉命出访欧洲,为对抗日本争取外交援助,当时国民物色赴欧进行外交斡旋的人,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有军事才干、精通外语,又有声望,满足这三条的只有一个蒋百里。命运的多舛,将他止于盛年,短暂一生,江风猎猎,满眼都是苍茫辽阔。
初秋的周末,我去了一趟海宁。这个江南小城真是个奇异的地方,它一改江南秀丽,恣意“天下之伟观”浙江潮奔涌流经,天地间荡溢着浩瀚之气。这片土地还流淌着乡贤们的血脉和情,王国维故居、徐志摩故居、蒋百里纪念馆、金庸旧居,小城因为它们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气度。而蒋氏祖上还是江南有名的藏书大家,硖石镇上的“别下斋”(现已不存)系蒋百里祖父蒋光煦的私家藏书楼,曾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到这样的地方,犹似看到漂亮文字让人眼前忽而明亮。这个17岁考中秀才的年轻人、名闻乡里的“硖石才子”,似乎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他19岁离开家乡后,此后三十八年的人生图景都可从这里找到底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