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蜚声中外怎么读_文采斐然读音
苏州,松江,上元蜚声中外怎么读_文采斐然读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与前两篇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人物身世的前后对照,因此,篇中充满了惆怅的怀旧情绪。既有鸳鸯蝴蝶派余留的影子,也有新文学新手法的运用。
施蛰存在创作《上元灯》这部短篇集的同时,恰好正在翻译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的小说,他尝试学习了施尼茨勒式的心理分析手法,踏出了有力的一步。《上元灯》出版后颇受好评,孔另境1935年编成的《现代作家书简》一书中,收录有叶圣陶1929年12月28日致施蛰存的一通信函,信中就赞扬了《上元灯》的清新风格:
承饷鲈鱼,即晚食之,依来示所指,至觉鲜美。前在松江尝此,系红烧,加蒜焉,遂见寻常。俾合家得饫佳味,甚感盛贶。调孚、振铎,亦云如是。今晨得一绝,书博一粲。红腮珍品喜三分,持作羹汤佐小醺。滋味清鲜何所拟,《上元灯》里诵君文。
沈从文对这部集子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上元灯》是一首清理而明畅的诗,是为读者诵读而作”。
这些美誉使得施蛰存获得了精神动力,“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之后,他拓宽了经验题材与视野,继续在世间日常生活和历史文本中采撷,写出了《梅雨之夕》《春阳》《鸠摩罗什》《石秀之恋》《将军的头》《黄心大师》等很多名作。我们可以说,正是施蛰存早期小说中书写苏州童年经验的这三个短篇,为他后面小说创作的展开和盛大做好了基础的铺垫。这是很可注意与标举的一点。
另外,这三篇早期小说已蕴藏了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两个重要特色:一个是古典文学情境的渗透浸润,第二个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霭理斯心理学的运用,我们在《扇》和《上元灯》里已能看到他初步的尝试。
为何这两者能够结合一处呢?在我看来,这还是和施蛰存先生早年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兴趣有关。他的审美趣味,尤其受到了晚唐李长吉、李商隐的诗以及温庭筠词的影响,这三个唐人的诗词里正有同样的隐幽细腻的特色,他们同样都涉猎过青春梦的题材,其书写也带有某种想象女的色彩。
施蛰存的创作,正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互折映融合的一个佳例。
晚年的苏州缘分
到了1994年,施蛰存与当时《苏州杂志》的编辑朱衡有过较频繁的互动(具体情况载于朱衡在该杂志2004年02期发表的《编余回顾——北山老人魂安姑苏》,在此稍做摘引)。
这年7月,施蛰存向朱衡推荐了刊载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姑苏骨》,建议《苏州杂志》转载。朱衡提出可否添写一段推荐语,很快,正在病中的施蛰存就补来了稿件,另附短信一封。
过后,当施蛰存读到《苏州杂志》刊登的一篇题目叫做《假泥麻麻》的讲述苏州过去风俗的文章,读后觉得“此文所述,大多不符合实际情况,作者大约不是苏州人”,9月6日又写了一封读者来信,讲述了自己记得的“斋泥模模”的实况。这封信刊登在该年杂志的第五期:
我小时候所玩的“泥模模”都是父亲从山塘街或去玄妙观买来的……经常和邻居小朋友玩“斋泥模模”的游戏,先是掇一个方凳子在客堂或天井里,把“泥模模”排列在上位,然后再摆上小盆子、小碗、小香炉烛台,一律都是红色的木制品,我们称为“小家生”。盆子碗盏里放一些花生米、五香豆、粽子糖,供好之后,大家磕头跪拜,还要念几声“阿弥陀佛”,这就叫做“斋泥模模”。
施蛰存讨论“斋泥模模”的来信
时间隔了那么久,施蛰存对童年生活的细节还记得那么清楚。在这封信的最后,他还感谢了之前那篇文章的作者:
谢谢作者,此文使我回忆在苏州的儿童生活,八十多年了!
此后施蛰存和《苏州杂志》的联系并没有中断。在他去世前的2002年,《苏州杂志》该年第6期上还刊登了文章《罗洪,其人及其作品》,那是他给罗洪的长篇小说《孤岛岁月》写的一篇卷首序。早前,他在松江曾有一位来往密切的友人叫做朱雯,朱雯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抗战前在松江中学任教。罗洪正是朱雯的妻子。
时间再拨回到1994年,根据朱衡那篇回忆文章的内容,推想大约在这年的4月,朱衡曾给施蛰存寄去了三册《苏州杂志》的合订本,然后才有了上述的往来互动。
这年的6月16日,施蛰存曾给朱衡寄来过一张明信片。
赵清阁是沪上知名的女作家、出版家和画家,施先生与她交往数十年。为庆贺赵清阁八十寿诞,他选了赵氏所画《泛雪访梅图》,特意请香港友人制作了一千张精美的明信片,然后将这套明信片遍寄海内外的新旧友人。
寄给朱衡的这张上面写有一封短信,施蛰存在信里提到了在灵岩山买墓一事:
朱衡同志:
承惠尊辑《苏州》三卷,收到已将二月,残躯不健,未及早谢,甚为抱歉。
今日又检得尊刊,展阅欣然,敬以此柬,申谢。
苏州是我小年成长地,总角之交,多已下世,前年老妻在灵岩山下购得墓地,我百年之后,魂魄当仍归苏州也。
专问好
关于此事,我后来询问了施守珪兄。他告诉我,当时的确有在凤凰山公墓买过墓地。不过,2003年施先生过世后,家里决定将其安葬在上海的福寿园,原先施先生的夫人陈慧华女士2001年去世后就葬于凤凰山,过后也已迁至福寿园。凤凰山这块墓地目前是空置着的。
不管如何,我们已得知了施先生希望魂归苏州的愿望。在他这个愿望里,正可以看到他对苏州所寄托的绵长深情。
作者|马鸣谦
编辑|张进 申婵
校对|卢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