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海黄浦江猪 上海黄浦江地图
火锅,门店,猪肚上海黄浦江猪 上海黄浦江地图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相比较而言,定位为中高端猪肚鸡火锅市场的捞王,优势显露无疑。尤其是走出压缩成本的思维局限后,捞王的发展之路更是变得平顺不少,随后便以平均每年开设10家直营门店的速度,在江浙沪地区落地生根。
2015年,捞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同年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走出华东在北京开设门店。
(3)加速异地扩张,稳步占领市场
2017年后,捞王加速门店扩张,从平均每年新增10家门店的速度提升至每年新增15家,同时其招股书还披露,2020年捞王的版图扩张提速一倍,当年新增了34家门店。
在市场开拓上,捞王继续在华东地区夯实基础,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之外,把门店网络深入至常州、南通等二线城市,以及连云港、泰州等三线城市。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8月,捞王在江浙沪地区已开出了116家直营门店,占总门店数的85.3%。
当稳稳立足于华东市场后,捞王开始了走出华东走向全国的扩张行动。2018年,捞王落子深圳、重庆、西安、武汉等地,试水华南、西南、西北市场。截至2021年8月31日,捞王在华东之外的地区已有20家门店。
而在华东之外的市场,捞王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盈利能力。据捞王招股书,捞王大部分新开门店均在开业1-2个月之内达到盈亏平衡。譬如捞王锅物料理深圳门店2018年开业至今,翻台率均超过3.2次/天,成功复制了华东门店的良好运营经验。
在这一时期,捞王亦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发力外卖火锅业务,还开辟出了两个副牌——“锅季”与“捞王心灵肚鸡汤”。相对于主打品牌,锅季聚焦一人食的消费场景,捞王心灵肚鸡汤则定位快捷便利的少人聚餐。
△ 图片来源:捞王招股书
相应地,两个副牌的客单价均较低,餐厅面积也比较小,希望吸引的是注重独立空间的年轻客群。截至日前,锅季与捞王心灵肚鸡汤共开出了5家门店。
2
火锅玩家众多,
捞王冲出重围的底气何在?
火锅品类规模庞大,捞王得以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
(1)切入猪肚鸡火锅赛道,差异化突围
火锅市场入局者众,想要突围而出,必先踩准赛道。
川渝火锅市场趋向饱和,更有海底捞等巨头把持,新品牌难以从中突破。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川式火锅市场收益达2538亿元,为粤式火锅市场收益的4倍有余。
而粤式火锅则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火锅赛道,行业呈上升之势。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粤式火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远超川式火锅(2.9%)和京式火锅(1.6%);2020年至2025年,粤式火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15.3%,继续领先川式火锅(14.5%)和京式火锅(13.3%)。2025年,粤式火锅的市场规模预计比2020年翻一番。
伴随着粤式火锅市场的崛起,猪肚鸡火锅也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据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2020年全国猪肚鸡火锅门店数占到了全国粤式火锅门店数的11.9%。可是,猪肚鸡市场却高度分散,品牌化连锁化程度不高。
并且,目前在粤式火锅各个细分赛道中,不管是潮汕牛肉火锅还是椰子鸡火锅,均有实力比较强劲的选手出现,而唯独在猪肚鸡赛道中,暂无特别强劲的对手,捞王是妥妥的品类领头羊。
此外,据捞王招股书,粤式火锅五大品牌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0%,尚未出现垄断市场的大品牌。种种因素的加持下,捞王终得以脱颖而出,成为“粤式火锅第一品牌”。
(2)门店高度标准化,实现规模化扩张
如果说选中赛道是捞王能崛起的根基,那么,标准化则是其能持续壮大的加速器。门店标准化,是捞王在品牌建设中下的硬功夫,为扩张发展持续供能。观察君拆解了捞王的供应链上中下游后发现:
在上游的食材端,捞王虽未完全实现自主生产,但已实现了供应商甄选-订购-加工-仓储-配送全流程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捞王设有供应商甄选标准,要求供应商初步加工食材,以采购系统集中处理采购订单,通过数字化系统监控物流运输,实行质检问责制度,从而简化门店员工对原材料的加工流程,保证了不同餐厅之间的出品质量一致。
△ 图片来源:捞王招股书
同时,捞王还在苏州市建有中央厨房,负责汤品的开发和生产。招股书显示,捞王中央厨房已实现半自动智能化生产,且在生产技术得到了优化后,其设计产能两年内翻了一倍,2020年的设计产能近2000吨,2021年的产能可满足超300家门店的汤品需求。
而供应链下游的人力资源管理,捞王亦非常注重。以门店操作流程指引、体系化培训制度、巡店系统“三管齐下”,保证员工能够快速熟悉门店运营,通过考核便能得到绩效奖励以及向上晋升的机会。捞王通过种种举措来储备人才,减低员工流失率,以此实现门店运营的一致。
围绕着上中下游打通供应链,捞王门店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高,得以向全国输出统一的食物和服务,这或许也是捞王赴港冲击IPO的最大底气所在。
3
捞王,难题几许?
亮眼的成绩之外,捞王并非没有隐忧。过去三年,捞王集团净增加69家门店,2020年更逆势扩张,净增34家。
进入2021年,捞王的扩张步伐骤然放缓。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8月23日,捞王2021年仅净增8家门店,与2020年的加速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 图片来源:捞王招股书
而自2018年起,因门店业绩不佳或门店位置不具吸引力等原因,捞王每年至少闭店一家,共关闭了9家门店。从招股书来看,2021年的闭店速度或许在加剧,因为其第三季度尚未结束便关闭了4家门店。门店增速放缓,闭店加速,捞王背后的困境是亮眼成绩也掩盖不了的事实。
(1)净利润和翻台率下降,经营成本过高
从A面看,最近三年捞王的营收水平在稳步提升,但翻到B面,其去年的净利润却达到了近年新低。2019年至2021年H1,捞王的收入分别为109475.3万元、112477万元、64670.9万元;净利润则分别为7991.5万元、6744.1万元、2145.0万元。
可以看出,捞王的净利润率从2019年开始一直在下滑,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仅为3.3%。
增收不增利的窘况一方面与消费低迷有关。捞王的翻台率持续下跌。2018年至2021年H1,捞王锅物料理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1、3.0、2.5、2.4次/天,近两年跌破3.0,低于海底捞。人均消费金额亦在2021年H1录得首次下降,从2020年H1的130.1元跌至2021年H1的123.9元。
另一方面,这一境况也与捞王自身的成本结构有关。捞王财务报表显示,2019年至2021年H1,员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3%、28.3%、29.8%,而原材料及耗材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9%、36.9%、36.2%,其他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8%、34.8%、34.1%。
可以看到,2020年到2021年H1,原材料与耗材及其他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均有所下跌,员工成本比例则上升了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员工成本的上升是造成2021年净利润率下跌的主要原因。
(2)人均消费偏高,同店日均销售额下滑
定位中高端的捞王,餐厅顾客人均消费约120元,略低于凑凑,小幅度高于海底捞。在疫情不定时造访的当下,消费者对于价比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偏好,当人均消费高于海底捞的时候,捞王势必要拿出更多的东西来吸引消费者,不然很容易让消费者觉得价比不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