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魂萦梦牵)-魂萦梦牵是什么意思
佛光寺,唐代,壁画(魂萦梦牵)-魂萦梦牵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元代壁画《药师佛佛会图》,1928年,广胜寺寺僧贞达因大殿损毁严重无力维修,与当地乡绅商议,将大殿内两铺壁画出售,以修缮殿宇。次年,这幅壁画被整体剥离、切割出售给古董商,旋即转售出境。如今,这幅壁画已经成为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图片来自大都会博物馆官方网站。
岁月的侵蚀、无知的毁坏、强加的善意和愚昧的热忱,都在携手侵害着这些古代建筑的脆弱的生命。而在上世纪30年代,它们所面临的危机,不仅于此。“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咄咄逼人的魔爪已经更进一步伸向华北大地。探寻古建筑的旅程,几乎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梁思成和他的妻子再度踏上田野考察之旅时,命运将像神佛降下的启示一样,指引他们训练有素的敏锐双眼,见证那个他执着追寻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
千年前的启示,千年后的追寻
神佛的启示,在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降临在一位西域僧人面前。这位名叫佛陀波利的僧人,从北天竺的罽宾国,远涉流沙,抵达中土。他的目的,是寻找文殊菩萨的道场,传说中的清凉山。
当他来到五台山时,但见五峰耸峙,草木茂盛,心生欢喜,于是合掌顶礼。就在这时,一位白衣老人从山谷走出,以梵语命他从天竺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届时文殊菩萨定会在他面前显现。
数年之后,佛陀波利终于取回经书,他再度来到五台山,只见文殊菩萨亲自现身接引,佛陀波利合掌端然而逝。
这一文殊显像启示梵僧的神异传说,让五台山自此成为佛教圣地。声名远播,乃至万里之外的敦煌也被这一传说深深感染。唐末五代的战乱,让敦煌与中原之间的交通中断,虔诚的信徒无法亲身前往五台山巡礼敬拜,于是,他们便将五台山的地图绘制在洞窟壁画上。面对壁画上的五台山图,遥想自己虔敬的心灵已经跨越万里,来到传说中的文殊道场。佛陀波利遇见白衣老人的故事,自然也被画在壁画上。同时绘制在壁画上的,还有五台山上众多著名的寺院。其中,有一座寺院名叫“大佛光之寺”,在五台山图壁画中的一百五十余座寺院中,它并不算最特立高标的一座,但却神奇地蒙受时间与命运的眷顾,让它在一千年后,与梁思成结下因缘。
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中“大佛光之寺”。图片出自赵声良主编《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2018年6月版。
梁思成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故事,一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奇故事。据说梁思成是在伯希和的《敦煌图录》中看到了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壁画,将它作为“旅行指南”,才在南台外豆村附近发现了佛光寺。在他发表于1945年的《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中,他如此写道:“敦煌石室壁画五台山图中有‘大佛光之寺’。寺当时即得描影于数千里沙漠之外,其为唐代五台名刹,于此亦可征矣。”六年后,梁思成又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再次重申这一点,而这一次,《五台山图》便成为了发现佛光寺的“旅行指南”。
这段简短的叙述,很容易被简化为梁思成将《五台山图》当成惟一的导游手册,按照上面标识的“大佛光之寺”榜题,便按图索骥径直找到了佛光寺的所在。但真正的过程远比梁思成简短的叙述复杂得多。在每次进行田野考察前,梁思成和他的团队都会翻阅大量文献,尤其是当地地方志的记载,以确定这些古代建筑留存于世的可能究竟有多大。《敦煌石窟》中《五台山图》的照片,只是考察前参考的诸多文献之一,而非惟一的导游手册。只是它确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这些被标识在图中的唐代寺院,文献中或许能找出证实它们依然留存于世的蛛丝马迹。而最终的验证,仍然需要亲身前往考察。1937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两位助手莫宗江和纪玉堂前往五台山。
比起第一次从北京前往蓟县的考察,这是一场漫长而又曲折的旅途。从太原开始,他们先是搭乘汽车,但在半路又要换成驮骡,沿着荒僻的山路,进入了五台山。与那些热忱的朝圣者的路线完全不同,梁思成相信,那些香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的名胜寺院,很可能早已在历次整修中面目全非,唯有荒僻之处才有可能保留最古老的建筑。而佛光寺刚好就是这样一座名声湮没在历史中的寺院。
佛光寺远眺,图片出自梁思成著 林洙整理:《古拙 : 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1月版。
“佛光寺在南台豆村镇东北约五公里之佛光山中,伽蓝是依着山岩布置的,正殿居于高台之上,俯临庭院,有二三十棵老松环绕,气势魁伟。一层高,雄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深远支出的屋檐,一望可知年代久远。但能比我们先前所发现的最古木构建筑还要老吗?”
带着满腹的疑问,梁思成一行走进了正殿,高大的佛像居高临下地俯瞰着他们,宛如置身仙林。就在这些大像之中,佛坛左端一位供养信女的塑像,却与真人一般大小。“这尊像人充沛,与诸佛菩萨是迥然不同趣味的。”在旁的寺僧告诉他们,这尊塑像乃是唐代篡位的武后。
1937年,梁思成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中。
尽管整个塑像群都“经过后世重装,色彩过于鲜缦,辉映刺目,失去醇和古厚之美”,但仍能看出是晚唐时期作品。梁思成推测,如果这些泥塑像是未经毁坏的原物,“那么庇荫它的房屋必定是原来的唐构。因为重修房子必会损坏里面的一切”。
然而,想要确认眼前的这座建筑是否真的是他魂萦梦牵的唐代建筑,梁思成还需要找到确凿的证据。
蝙蝠、臭虫与唐代女施主
几寸厚的积尘,铺在顶板的内部,斜坡殿顶的下面,犹如黑暗的空阁。数百年来,梁思成可能是惟一进入这里的人。厚厚的积尘踩在脚下,就像棉花一样。狭窄的空间,让他只得屈着身体,用手电探视。但当灯光照到头顶的房脊时,梁思成他们看到了骇人的一幕:千百成群的蝙蝠,黑压压地盘踞在脊条上,犹如密密麻麻垂下的阴云,被照相机的闪光霎时照亮,惊动飞起,散发出阵阵难闻秽气。
梁思成试着驱逐这些占据殿顶达数百年的黑色住客,但它们顽固地聚挤在上面,不愿向这些挥舞手电打扰它们清修的不速之客,展现它们密集身体下的脊檩有无题字。寄生在蝙蝠身上吸血的臭虫也伺机盯上了这些主动献上的人血,蝙蝠的惊飞和臭虫的叮咬,将在接下来的数日里困扰这些辛劳的考察者。
梁思成发现了第一个令人振奋的细节:梁架上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又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鼓舞了我们。”内柱额上残留的小幅壁画,又给梁思成等人带来了第二个惊喜,其中的一幅与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极为相似。这是梁思成所知道的在敦煌石窟之外,中国本土惟一现存的唐代壁画。
梁思成手绘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测绘图。
关键的证据,在几天狼狈而忙碌的工作后,终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显现在梁思成等人面前。他们注意到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且有字的左右共四梁。“但字迹被土所掩盖,梁底离地两丈多高,光线又不足,各梁的文字,颇难确辨。”众人各凭目力审视许久,揣摩再三,才认出一二官职,但却无法辨别出人名。这时,林徽因却因为眼睛远视,独自看清了那个人名:
上一篇:王海桐(王海通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