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庖丁解牛古今异义 庖丁解牛古今异义词整理
副词,虚词,代词庖丁解牛古今异义 庖丁解牛古今异义词整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
“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因为)己悲。”(《岳阳楼记》)
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
“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赤壁赋》)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且……、载……载……。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而且)直!”(《孔雀东南飞 并序》)
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以。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
“天之苍苍,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锲而(表承接关系)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
“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
“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
“苟(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可译为“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表修饰关系)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1.结构助词
(1)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宋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公输》)
(2)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一切’)。”(《桃花源记》)
2.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3)感叹语气词:哉、夫。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指没有实义而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之、者、其、言、有、止。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二、6大推断技法练中悟通
[文言精读]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❶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❷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❸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❹不知此?将❺必有说。”他日,众质之❻,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❼与❽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❾奉常时用乎10(○)?”琦是其对。还朝,用为11(○)三司盐铁判官,以12(○)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13(○)以静待之14(○),辨其15(○)可具者,不取于16(○)民。民图像于17(○)庐,而18(○)奉之19(○)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20(○)生火,何足21(○)怪!”但22(○)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纯礼曰:“以23(○)棼然之24(○)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25(○)赎,命释其26(○)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27(○)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28(○)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29(○)务30(○)去前之苛,犹31(○)虑未尽,岂32(○)有宽为患也。”由是33(○)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34(○)戴于35(○)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36(○)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37(○)知,若38(○)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39(○)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40(○)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41(○)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42(○)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自主推断]
❶以:介词,凭借 ❷于:介词,给
❸以:介词,把 ❹岂:语气副词,难道
❺将:副词,一定 ❻之:代词,指纯礼
❼乃:副词,竟然 ❽与:介词,和
❾之:代词,它,赋役税金等 10(○)乎:语气助词,呢
11(○)为:动词,做 12(○)以:介词,凭借
13(○)一:副词,一概
14(○)之:代词,代边事、调度等
15(○)其:代词,其中 16(○)于:介词,向
17(○)于:介词,在 18(○)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19(○)之:代词,代范纯礼 20(○)则:副词,就
21(○)足:副词,值得 22(○)但:副词,只
23(○)以:连词,因为 24(○)之:助词,的
25(○)以:连词,来 26(○)其:代词,那些
27(○)以:介词,凭借 28(○)以:介词,用
29(○)方:副词,正 30(○)务:副词,尽力
31(○)犹:副词,尚且 32(○)岂:语气副词,哪里
33(○)由是:连词,因此 34(○)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5(○)于:介词,在 36(○)为:介词,被
37(○)所:结构助词 38(○)若:连词,如果
39(○)以:介词,按照 40(○)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41(○)以:介词,用 42(○)辄:副词,总是
文言虚词推断6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上文“今乃与百县均赋”中的“乃”,结合上句“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可以推断出“乃”是副词,竟然。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和用法,如上文中的“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一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承后省略的“吾”,谓语是“杀”“忍”。句中的“以”用在前一分句中,应该是连词,作“因为”讲;第一个“之”放在修饰语“棼然”和中心词“丝”之间,可判断应该是助词,的;“而”连接前面事件,作了轻微转折,应该为连词,表转折,但;第二个“之”,作了动词“杀”的宾语,应该为代词,他(指库吏)。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如上文“遂为匠擒”中的“为”,是被动句的标志,所以译为“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