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翻译家林纾 近代翻译家林纾
古文,茶花女,小说翻译家林纾 近代翻译家林纾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寿昌大喜过望,他没有想到林纾竟然翻译的这么快,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仔细地阅读了几页,果然文采斐然,不愧是大手笔,仿佛唐人在世。
严复
他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上交给书局。书局的人阅后,无不拍案惊奇,所有人都知道这部书的分量。
果不其然,《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炮而红,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一卷难求。
同为翻译大家的严复就称赞其《巴黎茶花女遗事》为: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给了王寿昌与林纾极大的信心,于是二人再次联手,王寿昌口译一小时,林纾笔译三千字。
一个精通法语,能准确理解原文,解决了翻译的难题。而另一个擅长古文,用优美的文字进行创作,可谓天作之合。
林纾笔译极快,往往“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不窜一字。”
后来为了翻译更多的作品,王寿昌也找来了更多的翻译大家,共同担当起这个翻译外国小说,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的重任。
林纾翻译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
据统计,林纾翻译的作品有183种,涉及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易卜生、迪福、狄更斯等欧美文坛的重磅作家,是当之无愧的译界之王。
而这个译界之王,竟然完全不懂外语,也被后人称道。
此时林纾辉煌到了极点,每月翻译的稿费竟不计其数,可他不爱钱,都资助给了出国留学的才子,希望他们能回国报效。也算是开释了林纾自己报国无门的沉闷心情。
他曾回忆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冀吾同胞警醒。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可就是这份赤子之心,却没有得到当时人的理解。正当林纾名声鼎盛之时,他也凭借着出色的文笔,与古文功底得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师职位,专门讲授古文作法与古代散文。
林纾责无旁贷,一口应允。可当时的北大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激进派主张废除汉字,全盘西化。改良派则主张废除古文,推崇白话文。
无论是激进派还是改良派,都要求废除旧有的纲常伦理,在文学方面更是剑指林纾的古文派。
林纾也自然提笔回击,他批评当时的青年人想要抛弃三纲五常的做法:“欲废黜三纲,丧心病狂。”
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在住处题上“畏天”二字,来表达自己对古文、国学、天地的尊敬。
并且他常常在课上奔走呼告,以壮声势。但无论林纾怎样号召,也抵不过历史的潮流。
他在报纸上被人称为“老顽固”,课上的学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也很少去学习古文。
无奈之下,林纾只好一走了之,告别了短暂的教书生涯。
可他没有灰心丧气,正好借着清闲之时,专心从事翻译工作,用文学的方式传播古文。
可《新青年》杂志成立后,钱玄同、鲁迅等人不仅用白话文创作小说,还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彻底打乱了林纾的阵脚。
鲁迅画像
加上林纾已经进入创作的晚年,翻译的质量、体力都大不如前,便更加难以为继。所以多重因素导致林纾辉煌的翻译生涯陷入谷底,彻底失去了读者。
因此晚年的林纾再次陷入贫困之中,好在有从前资助过的学子的回馈供养,才不至于过于凄惨,还能勉强地写写字,做做画。
一天,王寿昌再次找到林纾,这时的他也仕途不顺,毕竟身处晚清、民国国家衰弱之时,身为外交官的他又有多少可施展的舞台呢?
林纾画作
多年不见,二人都已白头,往事如烟,把酒言欢后,竟然泪流满面,二人酒醉,再次来到当年的桥南水榭。
回想起当年二人在此地与好友们欢畅痛饮,林纾又刚刚中举,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再看今日,皆是白首老人,友人又多人病故,世事沧桑,辉煌荣耀皆成过往云烟,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呢?于是林纾再写一诗:
“一生抱酒杯,一生蹑草履。呜呼!两生但笑莫悲哀,贤愚千载归尘埃。”
王寿昌画像
话虽如此,可面对现实,哪怕是艰难险阻,林纾也要奋力一搏,毕竟在他的眼中,古文是万万不能废除的。
于是整理旧物、古文文集,继续弘扬着中国的传统,并且教导学生、后辈:“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而修。”
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清朝彻底终结。林纾作为崇古派自然接受不了如此的打击。
为了表示对清廷的忠心,虽然他没有像王国维一样自沉,但也是闭门谢客,拒绝了袁世凯、段祺瑞等人的做官邀请,在家渡过了自己的余生岁月。
溥仪
从今日看来,林纾的努力并不是完全开了历史的倒车,可以得到后人的理解。
但无论如何,林纾的名字已经进入了历史,后人不会忘记是他第一次向国人翻译外国的小说,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更加重要的是,这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信念则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南新园-南新园邮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