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倨傲是什么意思_倨傲读音是什么意思
孟子,他的,孔子倨傲是什么意思_倨傲读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倨傲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倨傲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副院长王书敬教授应邀在网上开办“笨嘴老王讲故事”栏目,所讲故事包括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民风民俗等内容。本讲内容选自他的书籍《中教史苑管窥》(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笨嘴老王讲故事” 之 《倨傲亚圣》
倨傲,意思是骄傲自大。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讲,就是谁都不服,啥都不忿,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空气。孟子是这样一个人吗?这样的格给他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带来怎样的影响?除了怼人,孟子还有哪些思想和实践活动?现代人又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孟子的这种棱角分明和桀骜不驯呢?带着这些问题,咱们一起走近孟子这个人物。
孔子去世大约100年后,在距离孔子出生地陬邑不到100公里的邹——也就是现在山东济宁邹城市,又诞生了一位儒学大师——孟子。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门徒,而子思则是孔子的孙子——因此孟子自称是孔圣人的“私淑弟子”。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一、孟子生平及教育活动——“学为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一生极其崇拜孔子,始终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的人生经历跟孔子也非常相似,充满了艰难波折。
父亲早逝,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孤苦伶仃。不过他的母亲教子有方,相传曾三次搬家,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母还曾经将快要织好的布剪断,以训诫顽皮的孟子读书要有恒心,不可半途而废。这些史料见诸于《列女传》、《韩诗外传》,当属可信。不过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孟子小时候跟着邻居学打铁、学哭丧、逃学的段落。有时不免感慨:圣人并非天生,他们小时候跟我们一样普通、顽劣,之所以变得不普通,是因为他们后天坚持不懈的奋争与追求。我们之所以依然平庸,则是因为我们易于放松、放任乃至放纵自己的结果。
孟子成年后从事教育教学,有学生数百人。孟子十分热爱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在历史上能将教育看得如此重的人,孟子还是第一个。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等。晚年回故乡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孟子是热爱教育、从事教育、研究教育、奉献教育的典范,一生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孟子的弟子对他的言行进行了记述,形成《孟子》一书,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还有一点与孔子相似的是周游列国。中年以后二十余年的时间,孟子带领学生到梁、宋、滕、薛等国去游说,穿梭于诸侯,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在齐国受到礼遇,被列为卿,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并表示“愿授中国与孟子室,养弟子以万种”,薪酬直逼孔圣。而在其他国家和地方,待遇可就比孔子差多了:处处碰壁,时时冷脸。孔子受冷遇,往往比较委婉含蓄;孟子遭到拒绝,常常是直白而尴尬。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时、势不同。虽然孔子抱怨自己生活的年代“礼坏乐崩”,但与战国相比好得多。诸侯之间打仗,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比如给周天子进贡的礼品分量不够、国家内部出现了“人权灾难”、领导讲话时“鼓掌不够真诚和热烈”等等,总之是有原因才打你。战国时期可不讲这一套,为什么打你?因为你那土地肥沃,因为我强你弱,因为我想打你。战国时期,秦用商鞅、楚用吴起、兵家和法家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时代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却在那高喊“不嗜杀人者一之”,要行“王道”,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被视作“迂远而阔于事情”。其二,格使然。孟子十分倨傲,自视甚高,以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话说的过头了,抬高自己的同时贬低了他人,刺伤了君王(《乡村爱情》赵四儿台词:你这样说话容易挨揍你知道吗?)。更要命的是孟子对此毫无知觉,甚至变本加厉,“说大人,则藐之”,公开与王公贵族分庭抗礼,后果当然是“很严重”,因为领导“很生气”。所以说千万不要低估了领导的智商,更切莫高估了领导的肚量。古人讲,君子有“三畏”——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古代的君王、大人们是需要敬畏的。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在职场上混,如果你总是“领导讲话你唱歌/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敬酒你不喝/领导开门你上车,那你在单位还怎么混?与孔子的“敬而无失,恭而有礼”相比,孟子桀骜不驯的个是始终未得重用的原因之一。智商高的人比比皆是,智商情商都高的人稀缺。善于谋略、勇于决断、清晰领导意图、具有群众威信,关键是要时刻拥护领导的权威,这才是古今通用的人才标准。
对孟子格的分析纯属个人主观臆想,经不起推敲检验。然而在孟子去世二千年后的一个夏天,我似乎对此臆想有了“胡诌”的依据。有一所中专学校为了迎接一次重要会议,自己组建了教职员工锣鼓队,请来师傅教授敲奏之法。大师姓孟,自称是孟子的72代孙,至于嫡出还是庶出,不详。这“亚圣”的孙子似乎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了“优良”基因:要求严格,神情严肃,出言冷酷,时谤朝政,甚至拿国家领导人开玩笑。一次因为学生迟到而口出秽语,破口大骂。这下可惹恼了早已不胜其烦的师生们,群情激奋、众口嚣嚣,强烈要求“孙子”走人。欲不可纵,傲不可长,孟子和他的72代孙子似乎都未曾做到。
二、孟子的政治理想——“保民而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战争不断,但总体而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即便是大兵压境,但最后往往是一方认错,订立盟约,双方撤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战争中一方败退,另一方不能穷追猛打,否则就会失去道义,被他人看不起。甚至捉来的俘虏,如果年龄很大,头发花白,也要放回去,叫做“二毛者不俘”。然而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非常残酷无情,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平之战,秦国将赵国40万俘虏全部活埋了。因此孟子痛陈诸侯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严酷社会现实,猛烈抨击王公贵族“疱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社会不公,出于统治者的长远考虑,他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行“仁政”去获得天下的统一和安宁。在见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君主时均阐述过其“仁政”的思想。
首先,“制民之产”。
就是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孟子认为,普通百姓的特点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有一份固定的赖以生存的田产,才会有思想的稳定,才能安分守己。因此应当给每户农家百亩农田,五亩宅地,“薄税敛”、“不违农时”,使“民不饥不寒”,由此可以行“王道”。
上一篇: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_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