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鴂)-鹈鴂是种什么鸟
称谓,汉语,语言(鴂)-鹈鴂是种什么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是“胶着语”?语言形态是以词的架构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可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综合语4种类型。黏着语又叫胶着语,它是处于孤立语和屈折语之间的语言形式,有时兼备两者的若干共同特。
它区别于孤立语的地方是,具有词的形势变化,词与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语法作用是靠词的形势变化来表示;它不同于屈折语的地方是,它的每一个构形形态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一种语法意义总是用一个构形形态来表示。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种构形形态。
同时,词根和构形形态的结合也不像屈折语那么紧密,不论词根或构形形态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构形形态仿佛是黏附、胶着在词根上似的,所以叫“黏着语”,又叫“胶着语”。
2. 越语的构词规律与汉语不同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越语称盐为“余”,称盐官为“朱余”,故官在越语为“朱”,按汉语的词构规律,盐官应译为“余朱”。这就是说,古汉语的“盐官”,越语说做“官盐”。这就是越语构词中的词序倒置,即将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
于越人首领的名字,多有“无”字,如无余、无壬、无强、无余之、无颛(音砖zhuān)等。有学者认为“无”字即王或者领袖的意思,如直译为汉语,就是王余、王壬等,它是普通名字倒置于专有名词之前。
董楚平认为上古汉语中出现的“帝尧”、“帝舜”之类词序倒置现象,应是古越语得遗存或影响。他说:“夏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可能规定黄河中游的单音缀语为官用语言,即规范语言,也即夏代的‘雅言’(正言)。
越裔的黏着语只是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但由于南方籍人在夏王朝中占有很大势力,古越语对当时的“雅言”竟也造成一定影响。上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可能导源于此。例如‘帝尧’、‘帝舜’之类的语序,把职称置于人名之前,好似不称‘王主席’,而称‘主席王’,不称‘张老师’,而称‘老师张’,显然不符合古汉语规律,而与古越语相一致”。
罗漫把先称职位身份、后称具体人名如“帝尧”之类者,称为“越式称谓”;反之,先称具体人名后称职位身份如“黄帝”之类者,则称为“汉式称谓”。并且根据古籍对帝王世系的两种不同称谓形式,指出远古及先秦时代“越式称谓”占主导地位,在殷末周初开始“汉式称谓”逐渐与“越式称谓”并用,到秦汉之际终于由“汉式称谓”一统天下。
在《山海经》中,我们看到帝丹朱、帝俊、帝江、帝尧、帝舜、帝鸿、帝颛顼(音专须 zhuān xū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 编者注)之类的“越式称谓”,同时也看到黄帝、炎帝之类的“汉式称谓”。但帝江注家们认为即帝鸿,而帝鸿注家们又根据其他史料认为即是黄帝,可见“汉式称谓”的黄帝可能在很早以前就曾经一度受到“越式称谓”的影响而转为帝鸿、帝江了。
《山海经》还有先称“神”后称名的,如神于儿、神天愚等;也 有先称“相”后称名的,如相柳、相繇(音遥yáo徭的繁写,如徭役。繇,又音由yóu古书里同“由”。 —编者注)等;也有先称“后”后称名或属的,如后土、后稷等;也有先称“王”的,如商人始祖王亥;
也有先称“伯”的,如“颛顼生伯服”、“炎帝之孙伯陵”等。书中“越式称谓”,举目皆是。
在《尚书》中,《尧典》首句云“曰若稽古帝尧”,《舜典》首句云“曰若稽古帝舜”,《大禹谟》则称“曰若稽古大禹”。“大”是一种尊称,如“玉皇大帝”等即是。这使得大禹和帝尧、帝舜一样同属“越式称谓”。
在《楚辞·离骚》中,屈原开口就自报家门:“帝高阳之苗裔兮”。
他说“帝高阳”,显然是使用较古老的“越式称谓”。
在《史记》中,卷一《五帝本纪》中除黄帝、炎帝、虞帝之称外,其余如神农、帝颛顼、帝喾(音库kù)、帝挚、帝尧、帝舜、帝鸿氏,均属“越式称谓”。卷二《夏本纪》中是清一色的“越式称谓”,只要是“帝”,均先称帝后称名。卷三《殷本纪》中未见“帝汤”之称,但自其子“帝外丙”始,直至“帝辛”(纣),均按“越式称谓”。
卷四《周本纪》中的周族帝王称谓则不尽然,已不全是“越式称谓”了。如篇首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跃姜嫄”。后稷之“后”义同“帝”,后稷显然属于“越式称谓”,但“后”自之前加一“周”字,已变化为“汉式称谓”了,如同“周武王发”、“越王句践”、“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等形式。
不过,后稷母亲姜嫄之名确是道地的“越式称谓”。因为“姜嫄”即“原姜”—高原之姜。所以“姜嫄”称谓构词的原则是“先举人后举地”,这与“唐尧”、“虞舜”即“唐地之尧”、“虞地之舜”或“唐人尧”、“虞人舜”者完全不同,也与春秋战国时的“齐秦”、“郑袖”等恰好相反。《周本纪》还有形似“越式称谓”实为“汉式称谓”的记载:“纣昏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王子比干表面上看是“越式称谓”,王子是身份、地位,比干是名。但其实质已是“汉式称谓”。因为“越式称谓”的“王子”应是“子王”,主要身份“子”最前,其次是“王”,最后才是“名”;若称“王子”,则主要身份就是“王”了。这就是“越式称谓”与“汉式称谓”的原则区别。
罗氏对于越语词序倒置的讨论可谓深入细致,它也揭示了古越语的演变过程。
(四)越语研究
对于古代越人的语言,除了上述运用古籍中有关记载进行研究外,还有通过民族语言学、地名学、考古学等资料的研究,探寻古越语成分,以了解古越语的特点。
用少数民族语言与越语进行比较,是研究古越语的一种“捷径”。学者认为古越语属于一种古侗台语,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泰语、黎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组语的兄弟语。
所以研究古越语,可以拿今侗台语等作为亲属语言进行比较。有这些语言中泰文的文字形式早,词典中保留的古词又多,所以拿泰文来比较有方便之处。当然,泰文并非古越语的直接后裔,只是其兄弟语的后裔,故还需要其他侗台语材料相辅以补其不足。
有的学者根据音韵学家对汉语的上古音构拟,把《说苑》中《越人歌》的每一汉字中的中古音和上古音(即隋唐时期的音和周秦时代的音)用国际音标记下来,然后与壮语同义词或近义词逐个对照。从而加深了对《越人歌》语言特点的认识,并发现它与壮语有一定的关系。如《越人歌》以提问句式开始,全歌采用长短句和腰脚韵互押的形式,现代各类壮歌也都有这个特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