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道理
君主,韩非子,权力(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道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南/整理
【编者按】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做客清华“学堂开讲啦”,围绕《韩非子》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观点,讲述了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权力架构下,君主如何利用“势”“术”来统驭整个官僚体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对君王“道术”的三大要点,即守虚静、合形名、正赏罚进行了解读,从而把握整个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主办方提供的现场录音稿,经邵永海本人审定并授权发布。
邵永海教授在讲座现场
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我们活在当下,但同时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无法割断与历史、与传统的联系,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事物,以及我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都需要在历史中才能找到解释。
韩非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正当“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他批判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了以 “任法、用术、重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被后世视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国君主以韩非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建立了完善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后两千多年,韩非的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可以说,韩非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解决现实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 一则故事的启示
关于韩非子,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难一》)
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绝对权力带给人的快感和满足感是巨大的。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诉求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晋平公的话虽是酒后之言,但却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权力给人的快感与酒喝到高潮的酣畅一样,那种肆意地放纵欲望,个人意志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这样的满足正是由权力带来的。
其次,古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清醒地意识到,权力是充满巨大风险的事物,因此,古代明智的政治家对权力的运作始终保持足够的警惕和谨慎。在《诗经·小雅·小旻》中形容为政时应有的心态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话在先秦典籍中的引用率非常高。古人意识到有权力不滥用是一种智慧,掌握的权力越大,越是应当小心谨慎、谦恭自律,否则对国家、对民众、对君主自身将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师旷的劝诫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其三,我们注意到在这个故事中师旷使用了极谏的方式向晋平公进言,目的是要让晋平公猛然醒悟。所谓极谏就是用极端的劝谏方式,包括兵谏等。古人认识到权力本身就带有专制独断的特,但个人的认识和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凭借一人的智慧决策重大事物,一旦有失误的话,必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是毁灭的灾难。因此,为了防范权力滥用带来的风险,需要对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古代权力运行中的纠错机制,主要是设立谏官制度,同时规定所有的官员都拥有进谏的责任和义务。
古代车轮示意图
其四,拥有权力,意味着掌控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包括对他人的支配权和个人享有的地位、财富等。从人趋利避害的本出发,许多人都会想方设法接近权力中心,这样自然会形成一种辐凑的格局,在《韩非子》中多次出现“群臣辐凑”这样的表述。在这个比喻中,“毂”代表君主,“辐”代表他的臣民。关于如何获得权力中心的赏识和信任,从而进入到可以享有更丰厚资源的位置,韩非由人的普遍心理总结出“同取同舍”的原则:“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信幸之道也”,奸臣就是靠迎合、顺从君主的心意取得君主的亲信和宠幸,从而染指君主的权力资源。在这个故事中,晋平公身边的人义愤填膺地纷纷请求严惩师旷,他们真的不明白,平公的话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给晋国的政治带来严重的隐患吗?他们真的不明白,师旷的进谏是正确的吗?他们都是聪明人,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讨取晋平公的欢心。
其五,我们从师旷采取的进言方式和群臣的表现,可以知道古代的权力纠错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在整个权力架构中,君主和臣下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君主掌控了生杀予夺的巨大权力,所以进言劝谏对于臣下而言就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需要巨大的道德勇气。韩非专门写了两篇文章,即《难言》和《说难》来研究臣下在向君主进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说难》中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意即向君主进言最大的难处在于真正了解君主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够用自己的进言去适应君主的心思;“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意即进言的要务在于你懂得如何去美饰、美化君主内心中引以为傲的东西,同时确保君主内心里引以为耻的在整个谈话过程当中不会出现。即便如此,“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但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情况严重的会被杀掉,情况轻一点的也会遭到君主的疑心,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难言》中说,“虽贤圣不能逃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之所以圣贤之人也会进言失败,就在于进言对象非常愚蠢,只有智慧达到很高程度的君主才能够听明白,但如果用贤圣的标准去要求君主实在是太难了。因此,历史上冒险进谏的臣子最终身家破的也是常态。
其六,韩非对这个故事的评论是“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即平公作为君主,师旷作为臣子,他们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政治上来讲他们的行为都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先说“臣礼”,在韩非子看来,君主犯了过错,臣子只能用进言的方式善谏,假如君主不接受的话,臣子最好先暂时避开,忍气吞声也好,请辞官职也罢,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用极谏这种手段。韩非的这一结论来自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的观察总结,历史上许多奸臣正是借用极谏的名义弑君篡位。再说“君道”,也就是作为君主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道理。当臣下出现违背常理的言行时,“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
讲完了这则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韩非子》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简而言之,《韩非子》一书围绕着怎样做君王展开;他最关心的主题,就是作为君王如何利用臣下,同时防范臣下弑君篡位的野心。《韩非子》一书作为一部君主政治学典籍,其思想核心始终是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的主旋律是你我活的权力斗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