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闽读音)-民读音
粤东,方言,潮州(闽读音)-民读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战国时的吴越语已不再全属于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一支受到汉语影响,吸收了汉语的一些成分的、与楚语比较接近的、属于华夏语的一支方言。福建的闽族,古属越族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归越国统治。吴越人不断进入闽地,吴越语也在闽地产生了影响。公元前221年,秦征服了东瓯、闽越一带,置“闽中郡”,越地人民与闽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吴越语也进一步向闽地渗透。
除此之外,在汉代,闽地也与中原有相当频繁的联系,参与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活动。《史记·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叛秦,无诸、摇率越……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羽,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也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反汉,东瓯王从之。汉破吴,东瓯王杀吴王以邀汉赏。吴王子刘驹逃到闽越,诱唆闽越进攻东瓯。在这些战争中,闽越一带居民与中原军队屡有接触,福建的居民在此之前及这个时期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1960年以后在福建闽侯庄边山遗址发现了9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了文物带有浓厚的中原汉文化的特征。福州、崇安角亭等地,也发现了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汉代环首刀及大量五铢钱,这些都证明了闽地受中原文化影响之深。三国之后,闽与中原、吴越等地的交往就更加频繁了。至迟在三国末期,闽语便已经基本形成了。古闽语的基础来自吴越语,同时吸收了楚语和中原汉语的一些成分,是汉语的方言之一。
谈到闽语与粤东方言的关系,《汉书》的一段历史记载颇有意思: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曾出兵攻打建国于番禺(今广州)的南越。汉室派大将王恢讨伐闽越,闽越王郢发兵据险对抗。郢弟余善杀郢降汉。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反汉。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从楼船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辞,不行。可见闽人于汉初便曾“兵至揭阳”。
至于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历史事件,中原汉人大量入闽的历史事实,有许多文章谈到,黄文也是承认了的。不同的是,我们认为,这时闽方言的基础已经形成,它保持着三国以前的语音特点而未发生太大的差异。在词汇上,闽语吸收了魏晋六朝的不少语词。此后,闽语与吴语分歧越来越大,乃至独立成为一种方言。
至于潮汕方言,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论述,秦汉入潮的汉人尚未能形成粤东方言的基础。粤东地区在汉魏时人口还很少,且以畲、俚、
诸少数民族居民为主。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才置揭阳县。一直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才改置东官郡,拆揭阳为四县,粤东有海阳、潮阳、海宁三县。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绥安(今闽南一带)、义招(今大埔一带)、海宁、海阳、潮阳五县。行政区域的分拆扩大,说明粤东居民的迅速增长,而这正是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不久发生的,说明粤东的这些居民大部分还是入闽后辗转来潮的。因而,潮汕方言与闽方言一样,保留有许多六朝时语。而南来的中原人在闽地(包括粤东一带)生活,中原话与古闽语进一步融合,使闽语变成了与现代闽方言更为接近的一种汉语方言。直至唐宋之前,漳州、泉州、潮州的语言还是相通的。例如:黄典诚教授《晋唐古语在泉州》一文中所指出泉州话声母保留的“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正齿不分”(读庄组字为精组)等特点,都是漳、潮所共有的。其所举泉州话保留古语词如“呼人曰农”(naη),“呼口曰喙”(ts‘ui),“呼粥白糜”(mue),“米粉曰粞”(ts‘oi),“呼夜日冥”(me)等等,也是漳、潮所共有的。。
黄
根据夏门话的声母只有15个,粤东话却有18个;粤东话有8个声调,厦门话只有7个声调的现状,推论出厦门话的形成受粤东方言的影响“甚或派生于粤东方言,是粤东方言的次方言”,实在是外行话。从普通语言学角度讲,语言(方言)不能以声、韵、调的多寡来论其“完备”与否。就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看,声母、声调少的语音系统未必一定就是由声母、声调多的语音系统派生出来的。不然的话,上古汉语声类很少,声调也只有4个(或说3个),与中古汉语比较起来,它反而要晚产生了。再说,今天的语言现状,也未必与几百年前一样,周长楫《泉州话早期调类及其调值构拟》及洪惟仁《〈汇音妙悟〉的音读——二百年前的泉州音系》均认为泉州话早期有8个调类,大概在三、四百年前,去声才合二为一,成为7个调类的。
现在我们从出土的明本潮州戏文中还可以看到泉州、潮州、漳州话在四、五百年前还是相通的。比如戏文中有一类属于“潮泉插科戏文”,如《荔枝记》、《荔镜记》皆属之。“所谓潮泉插科,就是合潮州和泉州二本加以会刊”。既然潮泉二本合刊而潮人尚能看懂,潮泉方言之相近可知。。
泉州、漳州话曾是闽南话的代表语。台湾闽语学者张光宇便认为:“闽南话的核心地区,在福建南部旧属泉州府和漳州府两地。这两处的闽南话可以说是闽南话的故乡,闽南话的总源头。大致说来,闽江以北的闽南话出自泉州府;闽粤边界以南(如广东东北潮州、汕头及沿海村镇)的闽南话出自漳州府。”不说潮州话由漳州话分化而成是否正确。但说厦门话由漳、泉话混合而成毕竟比黄文说厦门话由潮州话分化而成、是潮州话的次方言要合理得多。
那么,潮州话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一些不同于漳、泉话的特点而分化成独立的方言呢?我们认为,最早在明代。一种次方言要从原先相同的其他方言中分化出来,除了要考察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要探讨方言内部的独立发展演变的情况。潮州话之所以能从漳、泉话中分化出来,有下面的诸种因素:
一是韩愈等人在潮州兴学传道,蔚成粤东人民读书之风。韩愈莅潮是在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距陈政、陈敏、陈敷兄弟带兵南下弹压畲民起义(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已有150年之久,距晋末永嘉之乱更有500来年时间,韩愈所讲的河洛话已与潮州人所操方言有一定差距。而韩愈等办公、讲学用的一定是当是时的“普通话”——河洛话。随着读书风的兴起,潮州人也就有了以“正音”读书的习惯。这种“正音”潮人称为“孔子正”,语言学称为“文读音”。其实,唐宋时代对潮州文化教育事业作过贡献、也使文读系统进一步完善成熟的远不止韩愈一人之功。再加上元明之间潮剧正字戏的兴起(正字又称正音,即用读书音来演唱),更使潮汕话的读书音系统童媪皆晓,乃至于形成了一个同白读系统分庭抗礼,与泉、漳话大不相同的文读系统。促成了潮州话的分化独立。这个过程大约起于唐代,至明代成熟定形。
二是由闽入潮居民的迁徙活动,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入潮闽人的闽方言在粤东地区经过几百年的独立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与漳、泉话不同的特点,如由15个声母分化为18个声母等等(泉州话则由8个调类变为7个等等),从而使潮州话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属于闽南方言的独立的次方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