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交叉)
脊髓,感觉,丘脑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交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髓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又分为腹侧束和背侧束两部分,腹侧束位于内侧丘系的背侧,此束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来自下颌神经、上颌神经和眼神经止核的纤维,背侧束靠近中央灰质,两束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部分止于正中央核。由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枕部、放射冠,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即中央后回的下1/3部的头面部代表区,产生定位和质皆明确的浅感觉。
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深部感觉传导路又叫本体感觉传导路。包括意识深部感觉传导路(将冲动传入大脑皮质)及非意识深部感觉传导路(将冲动传入小脑)。意识深部感觉传导路除传导意识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冲动外,还传导浅部感觉中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间距离和感受物体状及纹理粗细等)。
2. 意识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传导路(图6-4、图6-5):
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传导路主要是经过薄、楔束将躯干和四肢的深部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入到大脑皮质的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起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梭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中枢突起组成后根的内侧部(粗纤维),沿后角内侧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发出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脊髓反射。升支中 25% 的长纤维在薄束和楔束内上升,终止于延髓下部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部分后根纤维和侧支进入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后角细胞再发出纤维返回后索上升至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位于后索内侧部后正中沟两侧,由内而外分别接纳来自尾、骶、腰、下胸部神经后根的纤维,贯穿脊髓全长,传导同侧下半身的感觉;楔束位于薄束的外侧,由内而外分别接纳来自上胸和颈神经后根的纤维,亦即由第四胸神经以上的后根纤维组成,所以只存在于第四胸髓(也有人主张第六胸髓节就开始出现)以上的后索内,传导同侧上半身的感觉。两束在第四或第六胸髓节以上,在脊髓表面以后正中沟为界。薄束和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交换神经元。
在此,投射有严格的定位,即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细胞由内而外定位地接纳了薄束、楔束内由内而外的纤维。也就是尾神经后根来的纤维行干薄束的最内侧,最后终止于薄束核的最内侧,第一颈神经来的纤维行于楔束最外侧表面,最后终止于楔束核的最外侧。薄束核、楔束核发出二级纤维,弯向前内,形成内弓状纤维,绕中央管的前方跨过中线,左右交叉。此即所谓的内侧丘系交叉(延髓感觉交叉),交叉后折而上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位于锥体束的背内侧,呈矢状位,居中线两侧。内侧丘系背侧部纤维来自楔束,腹侧部的纤维来自薄束,即由腹侧至背侧分别传导自下部脊髓节而上部脊髓节传来的本体感觉冲动。到达脑桥,内侧丘系由矢状位渐变为横位,居被盖的前缘,纵行干横行的斜方体纤维之间。内侧丘系中的纤维定位,由延髓的腹背关系变成此处的内外关系。到了中脑,内侧丘系被红核推向中脑被盖的腹外侧,纤维排列的内外关系又变成了由前内斜向后外。内侧丘系最后定位投射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的第三级神经元。腹后外侧核由外向内分别接受薄束核、楔束核自内向外依次发出的纤维。腹后外侧核发出三级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的豆丘部,构成放射冠的一部分,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的后部(3、1、2 区),一部分至顶上小叶(5、7区),还有一部分纤维可投射到中央前回。在这些部位经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对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振动、位置(深感觉)和两点辨别、实体觉(精细触觉)的知觉。
2)头面部的深部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深部感觉传导路径尚不甚清楚。一般认为头面部的深部感觉主要是由三叉神经传导的,三叉神经中脑核可能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保留在中枢神经内,未能移出到脑神经节,因为此核的细胞形态极似脑脊神经节的细胞。由三叉神经中脑核至丘脑和大脑皮质的径路目前仍不清楚。
2.非意识深部感觉传导路
非意识深部感觉传导路又称反射深部感觉传导路,主要经脊髓小脑前、后束及后外弓状纤维将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觉传入到小脑的传导路。由二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支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中枢支经后根入脊髓后,分别止于背核、中间内侧核及楔外核。其发出的二级纤维分别组成脊髓小脑前、后束及后外弓状纤维,经脊髓、脑干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调节肌肉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图6-6)。
其一级纤维为薄束的部分终支和侧支,入后角背核,主要见于胸髓和上腰髓,由同侧背核发出的二级纤维即为脊髓小脑后束,于脊髓侧索上行,经绳状体入小脑,止于前叶的上蚓(小舌、中央小叶和山顶)和后叶旧区的下蚓(蚓垂和蚓锥体),传导同侧下肢(和躯干)的反射本体感觉。
其第一级纤维为脊髓后索的部分侧支和终支,至脊髓中间内侧核(见于脊髓全长),由两侧的中间内侧核(以对侧为主)发出的二级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前束,也行于脊髓侧索内,经过延髓和脑桥经前髓帆和结合臂入小脑,止于前叶的上蚓,其终点在脊髓小脑后束稍内侧,传导两侧下半身(或全身)的反射本体感觉。
其一级纤维为同侧楔束的部分终支和侧支,终于楔束核外侧的楔外核,由楔外核发出的二级纤维即为后外弓状纤维,经同侧绳状体入小脑,终于脊髓小脑前、后束的止点处(前叶和后叶旧小脑部),传导上半身(或上肢)的反射本体感觉冲动。
1.感觉路周围部:
即脑、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损伤时为周围型感觉障碍,并依其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末梢型、神经干型和神经丛型。
病变在末梢神经时,感觉障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的以四肢末端为主的呈现手套型及袜子型的感觉障碍。由于脑、脊神经中含有各种感觉纤维,可传导深、浅部各种感觉冲动,所以在受损区域内各种感觉皆有障碍。同时感觉障碍的程度可不同,常表现为末端消失,而近端减退。越往末端感觉障碍越重。并常在感觉障碍区内出现感觉异常、疼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下单位瘫痪、肌肉萎缩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神经干为混合神经,除含有各种躯体感觉纤维,还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当神经干发生病变时,在该神经干所支配区的范围内出现各种感觉障碍,同时伴有相应支配区的运动障碍、肌营养障碍及反射障碍。神经干型感觉障碍的特点如下∶
上一篇:(天使妹妹)-天使妹妹攻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