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文化,中国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意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月31日,除夕,塞尔维亚代表团成员和志愿者在延庆冬奥村合影留念。新华社发
2月9日晚,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一位冬奥会志愿者的睫毛上结出冰珠。新华社发
【思想汇】
编者按
2022年北京举行第24届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同样也在2022年,杭州将要举行第19届亚洲运动会。伴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除了国际赛事,近年来我国还承担了诸多对外交流活动。奥运会和亚运会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映生辉的时刻,多种对外交流活动是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机。年青一代无论是在这些交流中作为主角出现,还是作为志愿者参与,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载者,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成为当前和未来大教育观中的应有之义。
1、心相交、民相亲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尊重世界文化多样,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面对复杂多元的世界,我们要持有互相包容、互相尊敬、开放互惠、公平正义的态度。培育年青一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托年轻人之间语言沟通上的便利,可以促成文化的多样共存理念。一方面,吸引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并解答明白,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理解和适应的情感;另一方面,年青一代与外国友人建立牢固而健康的个人人际关系,个体间的相互信任可以促进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有效,为中国倡导的世界互容互鉴、协作共赢理念奠定基础。
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培养人们中正不倚、不以利益为首要目的的行为模式,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语境下,强调人们在文化碰撞时“民相亲”,“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国际赛事和会议的举办是文明和文化在融合互惠中的相亲相近,通过体育赛事等国际交流活动,可以因势利导地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互相认可,对优秀的文化发自心底地佩服,这种“心相交、民相亲”不是脆弱的金钱或利益关系可以维系的。
如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和亚运会,运动精神的承载物如场馆、内饰、饮食、服饰、音乐、吉祥物、生活风格等,以及年轻志愿者的亲切话语和服务,都在直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个体对话,展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运动精神所承载的文化,超越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让外国人民直接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友好幸福无私,吸引他们自发地亲近中国。
2、民族自信、和谐共生
参加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海外人员,往往会因文化背景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理解,因此参与交流的青年人不仅是掌握一门或几门语言技能,在语言文字上能够简单对译就算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技巧,才能有力推进文化传播。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应以爱国情怀、民族自信为核心要素。面对不同国家的来访者,在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传播和冲击中,保持爱国情怀、民族自信是参会人员恰当地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前提条件,如此才能让对方感同身受,了解乃至理解中国文化。
年青一代作为有理想、有独立思考力的个体,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时本身就有着珍贵意义,此时此刻若立足现实,用热爱的态度讲事、讲人、讲情感,用饱含自豪的语言表达,就会让对方感知理解中国人的话语和活动,感受到中国人当下的社会生活,如此也就是恰当地运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是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基。弘扬中国文化,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根基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掌握,外语教学只是辅助工具。当前外语教学模式要进行人文化转换,对比知识和文化内涵,不只是简单停留于字词句的熟背,增进学生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对比的自觉意识,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中国长辈对年青一代的希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国文化课堂中可以用汉乐府诗词“青青园中葵”点出含义;在外语课堂中,在识别蓝色和青色词汇时点出比较含义,然后在认知层面展开中外文化对比,指出中国人的个体感是埋藏于集体感的,个体的胜出是基于前辈的积累,其文化内涵深厚,与外国的追求个体恣意随、跳脱出集体的思维大相径庭。多向外国友人传达这样的例子,不仅更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会增加中外文化彼此间的认同。
3、破定式、立规范
中国的文化、语言、行为模式在全世界具有独特,与欧美语境国家相去甚远。外国来华访客和普通民众对中国所经历和发生的事件理解不够全面具体,常常带有定式和偏见,而经过加工的外国媒体报道更是加重了某些定式和偏见。
大规模国际会议、赛事和国际交流在中国举办是吸引大量外国人直接参与中国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最直接机会,也为打破这些固有定式和偏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年轻的参会人员要通过自己掌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扮演破除定式的先锋,用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他们理解和适应。
例如,要找到共通。在一些特色环节中找到和对方一致的某个细节点,通过共通来建立人际间的友谊、打下进一步合作的基础。比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原型是熊猫,是一个具有可爱共通含义的标志,与其他国家的特色动物可以形成类比。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中国多年来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和修复生态环境的举措,增强亲近感,消除定式。
还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对方不同的观点。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包容万物,面对对方的不同观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参与者不应简单地否定对方,而应坚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保持个人的初心和愿景,多用让对方亲身体会的方式来破除他们的定式与偏见。
4、多技巧、创和谐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需要掌握与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事务话语权,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等多种对外交流活动是传扬中国和谐共处发展之道的最佳时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可以独断专行的行为模式、文化标准,跨文化交际推动的是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培养相互的文化互惠和包容。
在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一些技巧非常必要。例如在交际过程中注意保持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一致,使用规范的国际通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在国际交流合作事务中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要关注到他们本国文化中一些特殊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比如人们经常做的OK手势可能对拉美和南美国家人民来说并不合适,而大拇指向上的“点赞”手势是波斯文化的禁忌。所以,非语言交际的解释情景非常多,要配合言语的明确解释,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要和非语言交际的内容保持一致,言语的善意和肢体语言的善意都要规范传达。
上一篇: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