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匠人营国 考工记匠人营国思想
都城,皇城,洛阳匠人营国 考工记匠人营国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南宋临安城就是杭州。宋高宗南渡偏安,改为临安府。实际上就是都城,当时只是称为行在所,以示暂时居留,期望日后返回开封城。临安城位于西湖之东,据说是隋时杨素创建的,周回三十六里有余。宋高宗仓皇南渡,自仍其旧贯,无暇再事扩展。西湖之东丘陵起伏,南宋的大内就建在凤凰山上。凤凰山就在城内,城内还有吴山等山。这样的形势使得临安城共有13座城门,东面7座,西面4座,南北两面各1座。城东为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门、崇新门、东青门和艮山门。城西为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和钱塘门。城南为嘉会门,城北为余杭门。另外还有5座水门。
皇宫所在的凤凰山,位于城内南部,嘉会门内。皇宫虽狭小,亦有南北两门,南为丽正门,北为和宁门。临安城虽有13座城门,东西两面的门数不同,难得都能互相对称,不易有街道联系,仅崇新门和丰豫门间有街道连接。丰豫门就是俗称的湧金门。临安城和北宋开封城一样,也有一条御街。御街起自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外,北行稍转西北至景灵宫前。景灵宫在新庄桥之西,新庄桥又在万寿观之西。据《咸淳临安志》的《京城图》,景灵宫和新庄桥皆在余杭门之南,可以说这条御街为贯穿嘉会门和余杭门之间的南北大道。余杭门位置稍稍偏西,这条大道也就有些弯曲,并非笔直。御街按照当时的规定,乃是“乘舆所经之路”。当时人盛加称道,说是“跸道坦平,走毂接轸,若流水行地上。经涂九轨,于是为称”。“经涂九轨”是《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话,是说道路分成三股,每股可以并行3辆车子。中间为君王乘舆所经之路,两边可供其他行人往来。
由于皇宫位于临安城的最南部,其他营建都应该在皇宫之北。首先是官署就多在御街的两侧。御街两侧当然也夹杂着许多民户。临安城也和宋开封城一样,民户所居为坊,坊上设厢,以相统辖。城中共设九厢,其中宫城厢当设于宫城附近嘉会门一带外,其余8厢分为左右各4坊。左右两伴分别列于御街东西,诸左厢在西,诸右厢在东,分隶于钱塘、仁和两县。钱塘县的四至中的东至是以中心大街与仁和县为界。所谓中心大街所指的当是御街,因为右二厢的西至就是在御街中心和左一北厢左二乡为界。
临安城经济亦最为繁荣,市肆众多。吴自牧生当其时,目睹耳闻,最为亲切。据他所说,“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观桥在报恩坊北。报恩坊位于钱塘门正东稍偏北处。御街在观桥之北,就转而向西,不远就可至新庄桥万寿观。也就是说,御街的南段、中段,甚至还到初入北段处,两侧都遍布商业市肆。不仅此也,吴自牧还说:“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舖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清晨,两街巷门,浮舖上行,百货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有些市还以市中主要商品为名,主要的市设在城内,其中有药市、花市、珠子市、肉市,而米市和菜市则分别在余杭门和崇新门外。市之外,还有一些行和团,如设于便门外的布行,设于钱塘门里的花团,即其著例。行和团,与市也都相仿佛。这些商业市肆的设置和组织,分布于城内外各处,显示临安城的繁荣景象[352]。
八、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
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皆在今北京市。金中都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其东其北皆稍稍越过现在北京城的宣武门。由宣武门往西往南,皆迤出现在北京城外。元大都城大体就是现在北京市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就是所谓的内城,不过其南不及崇文门和宣武门,而北则超出安定门和德胜门。明北京城为现在北京城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以及崇文区和宣武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在当时称为内城,崇文区和宣武区则称为外城。清因明制,少有改易。
金中都城周围七十五里,呈正方形。每面有3座城门,共为12门:正东为宣耀门,阳春门和施仁门;正西为灏华门、丽泽门和彰义门;正南为丰宜门、景风门和端礼门;正北为通玄门、会城门和崇智门。这12座城门见于《大金国志》的记载。《金史·地理志》在此12座城门之外,增添了光华门。据说光华门为正北诸门中最东的一门。或疑为会城或崇智二门的别称,并非另有一门[353]。中都城内有内城。内城居中都城的中央,周回二十七里,城开八门。其南门为宣阳门。内城之内又有宫城。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宫城当依内城的南墙建成,即以内城的南墙为宫城的南墙。内城的南门为宣阳门,宫城的南门亦为宣阳门,宣阳门的规模又皆相同,可为例证。由宣阳门北行,至通天门(后改应天门),据《大金国志》的记载,“通天门即内城之正南门”。内城不能有两个不同方位的正南门。又有人认为通天门内为宫城,其南应为皇城。可是与宣阳门相对应的拱辰门却在通天门之北,而且还被称为后朝门。这是还有待于再作考释的问题。
这里提到宣阳门,又提到通天门,是因为两门的各自左右两侧,各又设一门。宣阳门的左右两门未见门名,通天门的左右两门,分别称左掖门和右掖门。中门惟帝王车驾出入乃开,两偏分双单日开一门,以备官吏和士夫出入。金中都城每面3座城门,都是各自互相对称的。由于中间有宫城,每面中间的城门就不能有街道相连接。不过城内各坊中间的街道还可有助于交通。金中都城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建的,而辽南京又在唐幽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城的规模前后有所不同,城内的坊也被沿袭设施。据元人记载,中都城中西南、西北二隅有42坊,东南、东北二隅有20坊,坊名具全,遗址皆不可寻。中都城的坊可能不以此62坊为限。就以这62坊来说,坊间的街道已是相当繁多的。中都城内诸坊,可能都是民间居住之所。宫城宣阳门之北有千步廊,廊之西为尚书省,其他官署所在地不易具知,也许杂列于诸坊之中。
金中都城的市设在城北。据北宋时人许元宗所见,城北的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尤其是锦绣组绮,精绝天下。金灭之后,元人另建新都,犹称金中都城为南都。元时有南都市,在大悲阁东南巷中,大悲阁附近还有穷汉市和蒸饼市,可能是金时留下的残迹。此所谓大悲阁东南巷,当是在金中都城中,与原来城北的市不同[354]。
元人灭金之后,并未承受金中都城的旧规,而是于中都城的东北,另建立大都城。大都城方六十里,共有11座城门:南面和东西两面各有3座城门,北面却只有两座城门。南面中间为丽正门,其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面南头为齐化门,依次向北为崇仁门和光熙门。西面南头为平则门,依次向北为和义门与肃清门。北面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丽正门北为皇城。皇城中有太液池,即今北海和中南海。太液池西侧也有宫殿,宫城却在太液池东。宫城南门为崇天门,其南为灵星门,经过一段千步廊,再南就是丽正门。
大都建都之时,郭守敬曾为测定中心位置,为之置中心台。中心台西南建有鼓楼,鼓楼之北,建有钟楼。中心台早已圮毁,钟鼓楼犹巍然耸立,使人知其为元大都的中心台所在。应该说,中心台的构置为都城营建的创举。以中心台定位,则元宫城实在大都城的偏南处。中心台的作用只是作为定位的标志,殆难再作其他的引申。或谓中心台位置的选定,显示大都城为坐南向北的都城。别的不必说起,就以当时的宫城来说,似并非如此。元宫城的南门为崇天门,北门为厚载门。崇天说天,厚载说地,以天地相比拟,可知其宫城并非坐南向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