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皦怎么读)-酵怎么读
老子,大道,的是(皦怎么读)-酵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皦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皦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细读《道德经》系列之第十四章】
本章老子重点说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无物”。但是,人们可以根据“道”所体现的规律了解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
而我的重点是放在关于“夷、希、微”的注释上。这是《道德经》入门级的问题。我查了一下,很多人给出的注释分别是:无色、无声、无形。这是错误的!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
(有一种东西,)看它却看不见,可以称之为“夷”;听它却听不到,可以称之为“希”;击它却击不到,可以称之为“微”。但是,各自从这三个方面无法去追问深究它,因而我把这三种感知混合在一起,(称这种东西为“道”。)(看起来,)它的上面并不明亮,下面也不暗昧,而且是接连不断不可名状,只能说它回归于“无物”的状态了。这种状态,可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我称之为“惚恍”。(它真的令人感觉混沌不清,)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部。
(尽管“道”的本身给我们“惚恍”的感觉,)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古以来,“道”(体现出来的规律,)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解决现实问题)。“道”(所体现的规律,)能让我们据以回溯探知事物自久远开始以来的情况,我因此把它叫做“道纪”,(即“道”的纪录。)
【视之不见,名曰夷;】
这句话翻译起来很简单,就是“看一个东西却看不到它,可以称之为‘夷’。”
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老子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有一个东西,想通过“看”这个感知途径去了解它,结果却看不到它,因此把这个东西叫做“夷”。
第二,老子为什么要说“名曰夷”呢?要知道,老子是把抽象的“道”比拟为有形的道路的。这是理解“夷”字的关键。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意思是说,人们放着大道不走,却喜欢走小路。也就是在实体的层面,大道区别于小路的重要特征在于:平坦、宽大、笔直、畅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大道的这些特征,哪个字最好呢?老子用了“夷”字。因为“夷”字的基本含义是:平坦!也就是在“平坦”含义的基础上赋予了更多的相关含义来概括说明大道的特征!“夷”,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名”。
这样,“夷”既是暂时的命名,也是“视之不见”的原因。大家可以想像自己站在一个地方,然后往四周看了又看,结果什么也没看见。这时,老子说:“朋友,你正站在一条大道上呢。你什么也没看见,意味着没有一个碍眼的地方,说明这条大道没有起伏、没有转弯,很平坦、很笔直,因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同时,这条大道很宽、很大,因而看不到它的两边。所以,你才感觉不到大道的存在,这就叫做‘视之不见’!”也就是说,人会因为大道基于“夷”所具备的特征而看不见它。而小径是不平的、弯曲的、狭小的,人在视觉上立马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第三,老子说的是,大道很平坦,人们却视而不见,更不要说择而行之了。“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才老子的关切!老子要真正比拟的道理是:人们就喜欢和认定一些自以为恒常不变的悖道之理,并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是会出问题的!这也回应了第一章的著名句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涵:“我这里所讲的道理(大道),是可以奉行的(可供行走的)。但是,我说的道理不是那些人们认定为恒常不变的道理(小径)。”(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一章)
“多言”是小径式的道理,“守中”是大道式的真理。
“见可欲”是小径式的道理,“不见可欲”是大道式的真理。
“自见、自贵”是小径式的道理,“自知、自爱”是大道式的真理。
“功成而居”是小径式的道理,“功遂身退”是大道式的真理。
……
第四,大家看一些注解,会看到说:“夷,无色。”这是想当然地把“视之不见”的原因归为“无色”了,是极其低级幼稚的说法!“无色”,确实会让人“视之不见”,那就此找一个与之相关的字眼就可以了,干吗就偏偏用这个“夷”字呢?因为老子用以表达大道的特征,与小径有所区别。其实,更进一步来看,“大道”会让人“视之不见”的重要原因是,“大道”本身就是“自然(自动自发起作用)”。这与“大象无形”的说法相应。当然,对“自然之道”视而不见的原因,除了目标的因素外,归根到底还是在人的身上!人总是在超脱“自然”的妄作中,从视觉上讲就是对本质的东西“视之不见”,这也是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本义。
如果可以把“夷”注解为“无色”,学术上的后果会很严重!一则看似是注解者的画蛇添足之举,实则是其学术态度极不严谨的表现!十足的想当然和望文生义,十分的荒唐可笑。你要是不相信,多念几遍“大道甚无色而人好径”之后,就信了。如果还有人说两个“夷”字的意思不同,那我就投降无语了。二则是把老子的思想境界和智慧水平,大大拉低了,简直到了平庸无味的地步,就好像把“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为“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那样可笑(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十二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这句话翻译起来很简单,就是“听一个东西却听不到它,可以称之为‘希’。”
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明知道有一个东西,想通过“听”这个感知途径去了解它,结果却听不到它,因此把它叫做“希”。
第二,老子为什么要说“名曰希”呢?老子说“大音希声”、“希言自然”,这是理解“希”字的关键。
先看第十二章的“五音令人耳聋”。它的意思是:“沉迷于好听的五音,会使其无异于耳聋,而听不到自然的声音。”那什么是“自然的声音”?那些音量小的、不吵杂的、平和的、隐隐约约的、持续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心不在焉”,习以为常成了自然,就听不到它们了;或者,我们在乎“五音”之美,同样也听不到。这就叫做“听之不闻”。老子用一个字来表达这些声音的特点,就叫做“希”。这个“希”,包含了音量小、不吵杂、持续的等意思在里面,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名”。
第三,在日常生活里,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来,其中,那些说给我们听的、很大声的、很吵闹的、很突然的声音,我们就听到了。老子在第二十三章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有这些“听之有闻”的声音,在老子看来,都是不自然的。但可悲的是,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不自然”的声音上,并倾注了诸多热切的欲望在上面,问题就来了。所以,从本质来讲,“希”是自然之声,是“大音”。老子要表达的是,人如果总是在超脱“自然”的妄作中,从听觉上讲就是对自然之声“听之不闻”,这也是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的本义。如果好听的五音之外没有“希声”之“大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不到就是正常的,老子就不能批评人家“耳聋”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