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饮食男女说的是什么意思
朱熹,天理,儒家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饮食男女说的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作者都是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创立朱子理学,其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则成为宋末及元明清开科取士的标准典籍。
今天,库叔来讲一讲朱熹的“理”。
文 |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理想国2021年3月出版,原标题为《“存天理,灭人欲”,究竟什么意思》,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在讲朱熹之前,先要提一下“二程”兄弟俩:程颢和程颐。他们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物,新儒家的两大流派都是这兄弟俩开创的。弟弟程颐开创理学,后来由朱熹集大成,所以称为“程朱学派”。哥哥程颢开创另一门派,后来由陆象山、王阳明阐发完备,称为“陆王心学”。
这两大门派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理学和心学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这世界,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
程朱理学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理的世界,另一个是具体的心的世界。陆王心学说,不对,世界只有一个,心就是理,我心即世界!
这个区别至关重要。当今中国的哲学,依然在理学和心学的延长线上。
1
理一直在
先秦时代的名家中,有一位公孙龙,他提出“白马非马”,用逻辑的方式提出了两个世界的问题,一个是抽象的马的世界,另一个是具体的白马、黑马世界。
中国哲学家比较讲究实用,对名家所说的抽象世界没有兴趣。一直到程颢和朱熹,才重新注意抽象世界的问题。
儒家不是要治国平天下吗?为什么朱熹对这个抽象的天理这么有兴趣?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唐宋转向”谈起,这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从唐末到北宋,发生了什么转折?转向了内在心灵秩序。
人与天沟通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董仲舒建立的外在的“天人感应”模式,但这种模式太神秘了,比较低级,经不起佛教的撞击。所以,“唐宋转向”在佛教的刺激下,转向“天人合一”的模式。这个“合一”,是天理世界与心灵秩序的合一。你不是要理解天理吗?天理与人是相通的,想更了解天理,可以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像佛教那样探究人的心。
朱熹有一句名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都山崩地裂了,但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抽象的天理竟然还岿然不动!
朱熹与柏拉图可以说是心有灵犀,柏拉图也说过,抽象的理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朱熹雕像。图|图虫创意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抽象的形而上叫“理”,具体的形而下是“事物”。每一个事物的背后,都有它自己的道理。
人类在发明车和船之前,脑瓜子里面已经有了车船的概念。具体的事物总是有生有,但理是永恒的,天理不。你不要去问天理是否存在,天理的存在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应该”的问题,假如没有天理,就像西方人没有了上帝,那么什么恶都可以做。
2
月印万川
天理高高在上,又是存在于如此虚无缥缈的形而上世界,那么,人如何认识到这个至高无上的天理呢?
朱熹讲了一句话:“理一分殊。”
世界上最高的天理只有一个,但它太高了,你的确无法直接认识到天理。但是没关系,宇宙的天理只有一个,但它的表现形态却各有特殊。朱熹怕人听不懂,还借用了佛教常用的比喻:月印万川。晴朗的夜空,月亮照在人间千万条河川上,呈现出无数个月亮。月亮只有一个,但它的光影却是千姿百态。
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小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都暗藏着大道理的密码。你可以通过认识具体事物的理,来丰富对那个抽象的、最高的天理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成语,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同事物的理之所以能够相通,乃是因为背后的最高之理是同一个。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会发现,朱熹的哲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一流专家,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的知识面越是丰富渊博,越是有助于深化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那个最高的知识,那就是宇宙与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战场拼的不仅是专业的本领,而且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对宇宙与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南宋,朱熹是学问最渊博的人,又是最有思想的人。他著作等身,仅仅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不过,朱熹最重视的,还是《四书章句集注》——他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的批注。据说他去世前一天,还在修改他的注。到了元代之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成了科举考试的官方文本了。
3
两个自我
宋代的儒家与先秦的儒家是很有一些不同的。孟子谈人有“不忍之心”,就打住了,接下去最关心的是向外拓展,如何实践自己的道德本心。
但是到宋代,发生“内在转向”,从程颐到朱熹,更关心的是人心背后的人和天理。先秦儒家是伦理学的,而宋代儒家更有哲学本体论的气质。
理学认为这个世界有两个,抽象的世界和具体的世界。这里涉及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国家公园朱熹园。图|视觉中国
先讲心与。宋明理学受到佛教的影响,非常重视心问题。那么“心”与“”是什么关系?“心”是具体的,“”是抽象的。这里的“心”,指的是感的道德直觉,孟子讲人有恻隐、羞恶、善恶、是非之心,这“四端”都属于心的活动;“”呢,则是抽象的人,是仁、义、礼、智。
“心”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抽象的“人”与抽象的“理”却是相通的,程颢讲了一句非常要紧的话:“即理。”每一事物,都有其本,所谓“本”,不过是这个事物应该遵循的规范和标准,也就是它的小道理。因此,所谓“人”,不过是人所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
抽象的人是善的,但具体的“人心”就不一样了。因为人除了道德的人之外,还有自然的动物。“人心”与张载说的“气”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气儿,各有各的不同。
这样,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与抽象的“”和“理”有关,代表道德的“大我”;另一个与具体的“气”有关,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代表自然生命的“小我”。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又同时躲藏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相互冲突,彼此厮杀,是一场道德与自然、大我与小我的永恒战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