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题画袁枚朗读(题画袁枚带拼音)
条目,大石,他的题画袁枚朗读(题画袁枚带拼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通調(通调),◆統一選用。○《後漢書‧安帝紀》:“居鄉里有廉清孝順之稱,才任理人者,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尚書,公府通調,今得外補。”○[李賢]注:“調,選也。”
體調(体调),◆猶格調。○《隋書‧辛德源傳》:“文章綺豔,體調清華。”○[唐][殷璠]《河岳英靈集‧李白》:“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說調(说调),◆慫恿,攛掇。○[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鄭恒]的言語無憑準,一向把夫人說調。”
水調(水调),◆曲調名。○[唐][杜牧]《揚州》詩之一:“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自注:“[煬帝]鑿[汴渠]成,自造《水調》。”○[宋][賀鑄]《羅敷歌‧采桑子》詞:“誰家《水調》聲聲怨?黃葉秋風。”○[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樂通二》:“《海錄碎事》云:‘[隋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按,《水調》及《新水調》,並商調曲也。○[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清][錢謙益]《十月朔日抵廣陵》詩之一:“舊事明月空在眼,新愁《水調》欲沾衣。”參閱[宋][王灼]《碧雞漫志》卷四。
世調(世调),◆處世治事的才能。○《南齊書‧劉悛傳》:“[悛]強濟有世調,善於流俗。”◆■补义条目■(diào)■犹世俗、流俗。指世俗的情趣;社会上流行的看法。○明吕坤《呻吟语·词章》:“沿習之調既成,本然之天不露,而校文者迹迷於世調,取其文而忘其人,何異暗摸而辨蒼黄,隔壁而察妍媸!欲得其才,豈不難哉?”又:“胡君不羈之才,難挫之氣,吞牛食象,倒海衝山,自非尋常庸衆人。惜也!以不合世調,竟使沉淪。”
時調(时调),◆1.猶時俗。○[唐][孟郊]《勸善吟》:“顧余昧時調,居止多疏慵。”◆2.在一個地區流行的各種時興小調、小曲,有的已發展成曲藝,有演唱,有伴奏。○[姚華]《曲海一勺‧時詩》:“是即今語所謂時調,其所流傳,則《絃索西廂》,至今存焉。”○[老舍]《四世同堂》二四:“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們都會唱二簧、單弦、大鼓與時調。”
十三調(十三调),◆南曲十三种樂調的合稱。南曲曲牌分屬仙呂宮、羽調、黃鐘宮、商調、正宮、大石調、中呂宮、般涉調、道宮、南呂宮、越調、小石調、雙調十三個宮調。其中有九個宮調為戲曲常用。○[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九宮十三調,南曲之門戶也。”
十二調(十二调),◆北曲所用的宮調共有十二個,通稱為“十二調”。即: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仙呂宮、中呂宮、南呂宮、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但戲曲裡實際常用的只有九個宮調。參見“九宮”。
上調(上调),◆幹部由基層單位調到上層機構,或知識青年由農村調進城市。與“下放”相對。○[郭澄清]《大刀記》第九章:“[梁志勇]笑望着大娘的臉色,見大娘不懂‘上調’這個字眼兒,又解釋道:‘上調就是調到上邊去了。’”○《花城》1981年第1期:“幾年來,我在知青之間為了上調而進行的競爭中,好不容易壓倒了對手,爭取到了大隊的第一個提名。”◆■补义条目■(-tiáo)(价格等)向上调整;提高(价格等)■。○《人民日报》1957.4.24:“某些商品的价格有上调和下降的现象也是合理的。”
商調(商调),◆1.樂曲七調之一,其音凄愴哀怨。○[唐][顧況]《彈琴谷》詩:“因君扣商調,草蟲驚暗壁。”◆2.謂甲乙兩個單位通過協商,將一方的工作人員調到另一方去工作。○[陸文夫]《獻身》:“我倒有個想法,想把[小玲]商調回來,一方面照顧你身邊無子女,一方面當你的助手。”
色調(色调),◆1.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感情所使用的色彩和色彩的濃淡。如:暖色調;寒色調。◆2.顏色;神色。○[茅盾]《子夜》十四:“[吳蓀甫]淡淡地一笑,做出‘姑妄聽之’的神氣來,可是一種猶豫不決的色調卻分明在他眼睛中愈來愈濃了。”○[柳青]《銅墻鐵壁》第五章:“另一個穿了一件色調褪得灰白、又補了好幾塊補釘的軍衣布衫。”
三調(三调),◆1.[漢]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側為三調。○《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李善]注引《宋書》:“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五側調。然今三調,蓋清、平、側也。”○《舊唐書‧音樂志二》:“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也,[漢]世謂之三調。”○[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2.指調粟(徵收糧食)、調帛(徵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南齊書‧武帝紀》:“水旱為災,實傷農稼……三調眾逋宿債,並同原除。”○《資治通鑒‧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載此事,[胡三省]注云:“三調,謂調粟、調帛及雜調也。”
入調(入调),◆1.符合某種聲腔韻調。○[魯迅]《南空北調‧題記》:“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一:“‘黃包車!’[潘先生]很入調地喊。”◆2.方言‧合乎規矩;正經。如:你講話不要不入調!
情調(情调),◆1.情意;情味。○[唐][杜牧]《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橫江裴使君見迎因書四韻》:“[江]南[仲蔚]多情調,悵望春陰幾首詩。”○[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下:“[裴郎中][減],[晉國公]次弟子也,足情調,善談諧。”○[宋][晁補之]《臨江仙‧呈祖禹十六叔》詞之二:“莫道尊前情調減,衰顏得酒能紅。”◆2.思想感情所表現出來的格調。○[葉聖陶]《歸宿》:“[懷芷]說話又低又慢,正合訴說哀怨的情調,使[陳君]聽了,也感到不歡。”○[馮至]《北游》詩:“好像有個寂寞的面孔向我微笑,它微笑的情調啊,陰沉,陰沉……”◆3.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種不同感情的質。○[蔣光慈]《我應當歸去》詩:“在此邦匆匆住了三月,我飽嘗了島國的情調。”○[茅盾]《子夜》七:“人生如朝露!這支曲就表現了這種情調。”○[楊朔]《京城漫記》:“乍到這兒,覺得湖山又樸素,又秀氣,另有種自然的情調。”
清商三調(清商三调),◆古代樂曲名。指《清樂》中的《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參閱《舊唐書‧音樂志二》。
清平調(清平调),◆[唐]大曲名,後用為詞牌。相傳[唐][開元]中,[李白]供翰林,時宮中木芍藥盛開,[玄宗]於月夜賞花,召[楊貴妃]侍酒,以金花箋賜[李白],命進新辭《清平調》,[白]醉中乃成三章。二十八字,七言絕句,平仄不拘。○[宋]詞蓋因舊曲名,另創新聲。雙調五十字,平韻。參閱[唐][李濬]《松窗雜錄》、[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
清調(清调),◆[漢]代樂府《相和歌》的曲調之一,與平調、瑟調合稱三調,也稱清商三調。後亦指清雅的樂曲。○《魏書‧段承根傳》:“思樂哲人,靜以鎮躁。藹彼繁音,和此清調。”○[清][鈕琇]《觚賸續編‧于家琵琶》:“今宵萬籟俱寂,清調遠聞,恍出吾姬之手,不勝悲痛。”參見“清商樂”、“清商三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