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茅房的茅组词)-茅房的茅组词那个组词什么
志愿军,阵地,国军(茅房的茅组词)-茅房的茅组词那个组词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志愿军规定不首先开枪,不随便开枪,不主动招惹对方的纪律。
“联合国军”越来越放肆,不断地向双方中间地带扩展阵地,把警戒阵地修到了志愿军阵地的鼻子下面,还把坦克明目张胆地开到最前沿的阵地上,你敢打他一枪,他就还你一炮,反应极快,准确凶猛。他们的机枪和大炮也对准志愿军的阵地,不时地寻找可供发泄的目标,一有风吹草动,就狂轰滥炸一番。更过分的是,当志愿军阵地被炮火和飞机轰炸时,他们个个得意忘形,站在自己的阵地上手舞足蹈,欢呼呐喊,甚至扯开裤子朝着志愿军阵地撒尿。
然而,事情都有两面。虽然阵地对峙中“联合国军”占尽了先机,但由于是对峙,而且联军依仗自己的火力优势不断地得寸进尺,步步向志原军的阵地逼近,使得当时双方阵地的平均距离仅400~500米,最近处近到100多米。这样的距离,早已经进入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
只要能接触,就有战机,兔子们的獠牙早已磨得嗄嗄响了。但只要志愿军官兵一开火,马上就会招致美军疯狂的火力报复,不但达不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反而增加自身的伤亡。为了爱惜战士生命,志司给部队下达了不准“率先开枪”的禁令。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被憋得生不如。有的战士就发了狠,以其这样窝窝囊囊地活着,不如痛痛快快地了算了。于是有志愿军开始违纪,不管不顾地向对方打起了冷枪。至于是哪个战士率先开的枪,已不可考。传说很多,但有个故事叫“一次拉屎引发的血案”,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最初并不是志愿军狙杀美军,而是美军狙杀志愿军。传说某天有个小志愿军战士吃坏了肚子,上茅房时被美军盯上了。美军待这个小战士进入茅房,便一枪穿过茅房门板。还好没打中,小战士屎还没有还拉出来就吓得跑了出来。但肚子不饶人,咕咕叫着又要拉。又跑进茅房。又被打出来。如此反反复复,美军乐此不疲,终于把小战士惹毛了:
“还让不让人拉屎了?!”
小战士抓起一把水连珠步枪,也不管违纪不违纪的,夹着粑粑就朝着美军反狙回去。一连敲掉了好几个美军,躲过了美军的炮火覆盖后,终于痛痛快快地拉了粑粑。
小战士原以为这下惹大祸了,没想到总部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开始全线推广。
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月29日发出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狙击)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我们坚决反对认为步枪在近代战争中已是落伍兵器的说法。”
这下热闹了,有了总部点头,下面的战士们终于可以尽情发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冷枪狙杀运动由此登场。
三、冷枪冷炮运动战场上双方打点冷枪,搞点狙击什么的,是经常的事儿,这样虽然可以占点小便宜,但却难以决定战役的胜负,遑论影响战争的走向。但把打冷枪搞成了运动,效果就不同了。
开始,志愿军的狙击作战也是得不偿失的。一个狙击手伪装得再好,枪声一响位置也就暴露了。美军阵地的火力体系完善,除了各种步炮火器一应俱全,更有纵深大口径炮火密切支援,多数射手都是经过了二战的老兵,射击技术也甚称一流。所以,只要志愿军狙击手一开枪,立刻就会遭到报复射击。首先是各种轻型火炮,如无坐力炮等的精确打击,然后是纵深大口径火炮覆盖。美军只要被狙掉一个人,就要用炮火轰半天,志愿军的伤亡很大。
我军有军事民主的传统,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志愿军第15军44师130团3连的一次军事民主会议很具代表。现摘录如下:
战士龚士华提出:工事强度不够,且枪械发射后,不仅有爆烟,而且会激起尘土,暴露位置,招致敌人火力报复,怎么办?
班长原流经回答:工事用装土的麻袋加强,新土用旧土盖起来,并事前用水浇一下,这样就不会出现尘土了。更重要的是,要想打敌人,就不要怕敌人报复,我们不打敌人,敌人照样用炮轰我们,因此就是要和敌人拚顽强,见了敌人就打,打了之后马上转移。
射手唐玉堂提出:目标距离较远,瞄准困难,敌人又在活动,等你想打的时候,敌人已经消失了,怎么办?
射手苏绍财回答:一是增强信心,提高射击技术,今天打不准,明天再打,只要沉着、敢打,总能打着敌人。二是讲究战术,事前划分射击区域,标号射击目标,测准距离,人员进行明确分工。
会议最后确定:
1、由14名射手组成冷枪队,分作四个小组,并通过实地勘察地形,将敌军阵地的所有工事、道路都进行了编号,划分各组的射击地域和具体目标,全部枪炮均测定了距离。阵地与阵地之间、组与组之间、射手与射手之间,均可形成交叉火力,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覆盖敌军阵地每一个角落的火力网。
2、为每位射手构筑3个射击工事,明暗结合,佯打与主打相结合,打了之后迅速转移。
类似的军事民主会在志愿军部队中不胜枚举。正是这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推动了冷枪冷炮运动在志愿军整个前沿阵地的普遍开展。具体的战例这儿就不讲了,那些数不清的精彩战例随便举几个,没有两三万字收不了笔,这儿就只说个大概罢。
1952年3月底之前,志愿军的阵地尚未巩固,以坑道为核心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正在构筑之中。与此相适应,冷枪冷炮活动也处于初期阶段,各部队的狙击活动虽然已经开展起来,仍处于摸索经验阶段,主要目的是掩护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筑城。到了1952年3月底,志愿军的大规模坑道工事初步成型,冷枪冷炮运动也渐入佳景。
志愿军狙击的基本步骤是
1、先选择合适的位置,秘密构筑多个狙击阵地和防炮洞;
2、夜晚潜伏进狙击阵地;
3、白天找准目标狙击,开枪后立即转移,夜间返回主阵地休整。
基本方法
1、以狙击组为作战单位,每组一个观察员,至少一个狙击手。观察员负责发现目标,狙击手负责射击。观察员寻找目标的时候,狙击手养精蓄锐;
2、将狙击范围内的地块分片标注数字,对每一个狙击片区都测好距离,定好标尺,狙击手将这些数据烂熟于心。只要观察员报出数字,狙击手便立刻可以找到目标定好标尺瞄准开枪;
志愿军的这些措施使自己的伤亡减少,对手的伤亡增加。“联合国军”也想了很多办法反制。比如用假目标诱使对手开枪开炮,然后用重火力摧毁;此如同样对志愿军展开狙击猎杀行,用狙击手反狙击等。但收效甚微。
“联合国军”不再敢在自已的阵地上随意活动,因为随时有被狙杀的危险,以至解手都不敢出地堡,用罐头盒接了从射击孔扔出来,搞得阵地上臭气熏天。这时,如果那位因解手被狙的志愿军小战士当时还没有牺牲的话,一定会说:“当初你让我屙不成屎,如今我让你无处屙屎!”
“联合国军”躲在坚固的地堡中不露头了,志愿军狙击手失去了目标。于是冷炮运动上场,用以对付轻武器射程以外的目标。后来这样的目标也没有多少了,志愿军就将步炮结合起来。先用火炮敲开步枪射程内的坚固地堡,志愿军称之为敲“乌龟壳”,待对方人员逃窜时神枪手接着招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