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茅房的茅组词)-茅房的茅组词那个组词什么
志愿军,阵地,国军(茅房的茅组词)-茅房的茅组词那个组词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茅房的茅组词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茅房的茅组词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我研究了一辈子军事,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观点:“士兵说什么语言,可以决定胜负”,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佩服。
66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了一场历时一年的大规模冷枪对决。联合国军伤5万2千6百余人。
志愿军放冷枪就歼灭了对方5万多人?
没听错!在这次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狙杀行动中,志愿军一年消灭了对方5万2千6百余人。
这个数据的准确度有多高?我们来估算一下。
1952年,志愿军歼敌总数为202878人,同年在主要战斗中的歼敌人数是97937人。两数相减,还有104941人的缺口。这十万四千九百多人被狙掉一半是完全可信的,另外还有5万多可能是通过其他小规模战斗消灭的。
这个战果实在是太可观了。
难道对手是木头桩子?难道对手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对手不会站着被狙,而是组织了大规模的反狙击作战,除了同样派出狙击手,更是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火力优势,只要志愿军的狙击手一开枪,对方的炮火就铺天盖地的覆盖过来,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伤亡。那么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我来发挥一下我作为数学教师的特长,再来推算一下。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和《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经验总结》公布的数据计算,志愿军作战时的伤亡与战比是
497302:148973=3.34:1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伤亡比是
497302:718477=1:1.445
在志愿军英灵网上查得1952年志愿军牺牲了33470人,所以,1952年志愿军伤亡了
33470x3.34=111790人
“联合国军”有5.26万人是被狙杀的,用当年“联合国军”的总伤亡数减去被狙杀数
202878-52600=150278
也就说,“联合国军”有150278人是在阵地攻击防守中被志愿军消灭的。根据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伤亡比,这造成了志愿军的伤亡150278÷1.445=103998人
志愿军在这一年的总伤亡数减这个数:
1117909-103998=7792
也就是说,志愿军在互狙中付出的伤亡代价是7792人。
志愿军在火力完全不对等的劣势情况之下,志愿军每伤亡1个人,对方就得付出6.75个人的伤亡代价。
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弱于对手的情况下,几乎以1敌7,毫无疑问,这场大规模的狙杀对决,志愿军完胜。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胜利的天枰趋向了志愿军一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志愿军这场扬眉吐气、荡气回肠的狙击大决战。
一、血肉防线志愿军入朝打了前三个战役,美军在不断地失败中吃透了志愿军的战法,并总结出志愿军“星期攻势”的规律。于是,专门克制志愿军近战夜战穿插分割包抄运动的“磁战术”被制订出来。基于自己强大机动能力和火力优势的“磁战术”,将美军从麦克阿瑟“不使用原子弹就无法取胜”的绝望中解脱出来,迅速地从志愿军手中夺过了战场主动权,并在第五次战役中还反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采用志愿军贯用的穿插分割迂回包抄之术,将志愿军打得全线动摇并损失惨重。志愿军在整个鲜朝战争中的被俘人员,80%都来自于这次战役。
在“磁战术”的打击下,志愿军攻,近不了身;退,脱不了身;追,赶不上;撤,摆脱不了;被粘着打,贴着打,追着打。面对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凶猛的攻击,迅速的攻防转换和穿插包抄,志愿军只能全线硬挺。经过63军在铁原,20军在华川,65军在涟川,64军在开城,15军在芝浦里,人民军第2、5军团在东线的一系列浴血阻击战,勉强形成了一条战线。特别是铁原阻击战,志愿军每天伤亡上千人,鏖战13天,以惨烈的牺牲争取到了后方布防的时间。
经过第4、5两次战役,在双方付出了至少30万人的伤亡代价后,双方终于认识到无法将对手一口吃掉,于是在38线附近重新形成对峙。
但美军哪里肯善干罢休,好不容易把志愿军给钉在了战线上,正是发挥自己火力优势的大好时机,于是联合国军在强大火力的支撑下,向志愿军不断的猛烈进攻,给志愿军持续不断地放血。
志愿军当时的情况是攻,攻不下来,而以前所擅长的机动作战,由于朝鲜地形狭小,回旋余地不大、而且白天不能机动、攻击时间短、攻击火力弱和敌人已有反制措施等不能再用。志愿军完全失去了近战夜战的优势,被对手拖入了自己最不愿意进行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并被地钉在战线上无法机动,以血肉之躯承受着联合国军猛烈的火力打击。
如何顶住美军的猖狂进攻?开始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主要是依托野战工事进行机动防御:在前沿一般配置少量人员和强大火力,二线保持强大的预备队(即人员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用添油战术,不断的消耗牺牲,不断的投入补充,通过反复争夺来守住阵地。阵地白天失守后,就马上利用夜晚来夺回。在这种战术下,我军伤亡很大,但敌人的代价也不小。但敌人有火力优势,而且好不容易可以逮住我们打,所以虽然伤亡惨重,仍然攻势不减。志愿军战士们虽然无比英勇顽强,但战线仍节节后退,而且从总体上看,整个战线还是在缓慢的北移。
打这种机动防御的消耗战,虽然可以迫使敌人在占领阵地时付出他们无法承受的代价,最终将战线稳定下来,这个目的最后我们也是达到了。然而,长期打这种消耗战,也不是办法,关键的关键这不是我军的传统。我军的传统是打歼灭战,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这才荡气回肠。就算打不了大的歼灭战,打点小的歼灭战也行啊,打这种消耗战,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憋气,太窝囊。
二、舍得一身剐前面说了,“联合国军”好不容易把志愿军给钉在了战线上,正是发挥自己火力优势的大好时机,于是有事无事都往志愿军的阵地上倾泻炮弹。一是报仇 二是泄愤,三是好玩。志愿军阵地上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一顿炮火覆盖。志愿军的重点阵地平均每天要承受2千交发炮弹的轰击。在志愿军阵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弹片比泥土还多。
为了减少伤亡,志愿军从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开始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以减少维持战线的伤亡。一个冬天,便在横贯半岛的防线上构筑起坑道1250公里,挖堑壕、交通壕6240公里,若将挖出的土石方砌成高一米宽一米的土墩,可以绕地球赤道1圈半。
唉,自古以来,自古以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修万里长城,挖五千里运河,这次只不过又秀了一把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的能耐而已。如此一来,志愿军的伤亡大大地减少了。
但是,这并不防碍对方的炮火仍然铺天盖地砸过来。
战场的主动权仍然全操控在美军之中。美军车辆、人员在志愿军前肆无忌惮地频繁活动。太阳一升空,无法忍受枯燥乏味阵地生活的美国大兵更是把阵地变成了舞场、酒吧和海滨浴场,情温和者躺在地上晒太阳,生好动者聚成一堆喝酒、摔跤、洗澡。还把一些穿红着绿的韩国姑娘带到阵地上,跳舞唱歌,打情骂俏。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就是在渡假,加参嘉年华和派对。而志愿军阵地上,却被炮火轰击得寸草不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