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_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原文及翻译
昆曲,曲谱,曲牌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_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书·推荐
《曲学》(第七卷)
上海戏剧学院曲学研究中心
叶长海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曲史新说
昆曲源流及其变革/俞振飞
西域戏剧文献综论/孙崇涛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乐兴盛的背景和现状/刘水云 魏永梅
《青云集》与北方昆弋
——纪念湖南大学教授刘宗向先生诞辰140周年/王 馨
昆曲史研究的世纪回眸/朱夏君
曲乐探索
唐乐《伊州》大曲考/庄永平
南曲中的“犯调”及其与“集曲”的差异/刘 芳
王骥德《曲律》论宫调四题/白 宁
吴梅的昆曲订谱理论与实践/俞妙兰
铿锵水磨 古曲新意
——谈《景阳钟》的唱腔设计/顾兆琳
“第二届国际昆曲唱念艺术研讨会”发言录
用“俞家唱”来规范昆曲唱念/蔡正仁
曲中的春风和秋雨/梁谷音
情深曲意浓/岳美缇
活学巧用 曲尽其妙/张静娴
读谱识腔——曲谱研习与曲唱审美/张丽真
附:精致的唱腔技艺是内心体验“外化”的保证
——关于昆剧度曲技艺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顾兆琳
昆曲曲律阐微/马 骕
曲论研究
戏曲艺术的时间和空间/陈古虞
徐笔峒与魏仲雪《西厢记》批点本的同源异流关系考论/杨绪容
试论清代前期的戏曲评点者/张勇敢
曲家班社
纪念陈古虞教授诞辰100周年访谈录
钱南扬:蜚声海内外的南戏研究巨擘/李占鹏
曲苑新韵
昆曲《红楼梦》/郑西村
俞振飞
昆曲的剧目
昆曲剧目的来源,最远可从宋、元南戏和元代杂剧算起;近则是明、清传奇和极少量的杂剧。在时间的跨度上,几乎包罗了整部戏曲史。因此,从昆曲的声腔创始人魏良辅算起,是四百多年;从剧目来说,将有八百年历史,就更悠久了。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像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高则诚、施惠、徐渭、汤显祖、李玉、吴炳、洪昇、孔尚任等等,他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像《单刀会》《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四声猿》《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清忠谱》《一捧雪》《西园记》《疗妒羹》《长生殿》《桃花扇》等等。这些作家的作品,是足以列入世界戏剧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的,有些剧本也早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在世界各国了。根据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庄一拂所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的统计,共有戏文(即南戏)、杂剧、传奇总数四千七百五十余种,其中原本失传的三千多种,现存的一千七百多种,包括国内、国外的昆曲源流及其变革,公家和私人所藏。这个数字,还是可说很丰富的。
但是,非常遗憾!这一千七百多种存本之中,除掉经过近年来整理改编的少数几种,像《十五贯》《牡丹亭》《墙头马上》《西园记》《西厢记》等以外,绝大多数的整本戏,早已在传统昆曲舞台上失传了;换句话说,在上述那些整理改编本出现以前,以我近八十年的看戏经验来说,没有一个整本戏演出过,至多是几个折子连在一起演,传统叫做“叠头戏”,止此而已。举例来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牡丹亭》能演的折子较多,也不过《学堂》、《劝农》、《游园惊梦》(原是一出)、《寻梦》、《冥判》、《拾画》、《叫画》、《问路》、《硬拷》等几折,《南柯梦》只有《花报》《瑶台》两折,《紫钗记》只剩《折柳阳关》一出。洪昇的《长生殿》总算保留得很多,也只是《定情赐盒》(原是一出)、《疑谶》、《絮阁》、《密誓》、《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原是一出)、《弹词》等几出。再说,明、清两代的杂剧,虽不比元代那样兴旺,但作品也还不少,可是传统昆剧舞台上,明代杂剧只有徐渭的《狂鼓史》(即《骂曹》)一折,清代杂剧只有蒋士铨的《四弦秋·送客》和杨潮观的《吟风阁·罢宴》各一折。除此以外,再无别的了。
昆曲电影《游园惊梦》
梅兰芳饰杜丽娘,俞振飞饰柳梦梅
《长生殿·惊变》
俞振飞饰李隆基,言慧珠饰杨玉环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现存的一千七百多种本子,包含多少出(折子),姑且不论,就以这一千七百多种为基数,再来看看:过去苏州全福班老艺人,号称能演八百出折子戏,岂不是在存本一千七百多种之中,每种演不到半出戏吗?后来仙霓社“传”字辈能演四百七十出,岂不是每种只能演四分之一出戏(略多些)了吗?当然,到目前,南北昆曲剧院团中青年演员能演的就更少了。
如果说,那么多的著名和较著名以及不著名的作家们,写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或者不是太优秀的作品,应当肯定昆曲剧目的“源”,是久远的、广大的,人们常提到的家底丰厚,对剧目来说,十分确切。至于剧目的“流”,反映在整本戏不能演、折子戏数量下降这两个问题上。
昆曲由演整本到演折子是有“得”、有“失”的。由于折子戏的盛行,促使昆曲的表演艺术的提高,形成精美细致的艺术风格,这是很鲜明、很成功的“得”(这个问题,下文还要细谈)。然而剧目上的“失”,也是十分明显的。许多剧目,无头无尾,真是“前不把村,后不把店”,情节不贯串,不完整,叫人怎么看得懂?(编者按:此处俞老以《西园记》折子戏为例,说明情节不完整而产生的问题,从略。)这种剧目上的“失”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剧本篇幅冗长,结构松散,一本传奇二三十出还算是小的,四五十出的比比皆是;最长的像清代的《升平宝筏》《劝善金科》《昭代箫韶》等,整本戏达二万零四十出,请问如何演得全?如何看得完?就是那些二三十出和四五十出的整本戏,也只能适应豪门富户的需要,才能一连几天,吃酒看戏,通宵达旦,欣赏它的全貌。一般群众,怎能办到?因此,从当时(明代中后期)开始,已经产生了散出戏的上演,并且印行了许多种选集:清代乾隆年间的《缀白裘》是典型的选本,流传甚广。我们可以从不少文集、笔记、日记之中,以及《红楼梦》里面,看到有关这种情况的叙述。
在剧本结构存在弊病的影响之下,许多本子无法演出,绝迹舞台。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损失!
我认为,从演整本到演折子,是演出剧目的一次变革,特点是“化整为零”,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两方面都值得重视。根据现在的需要来看,应当对演出剧目,再来一次变革。这第二次变革的特点是“缩长为短”,要比较自觉地吸取第一次的经验和教训,把剧本整理改编得完整紧凑,把表演处理排练得精当优美;在曲白的文学、声腔和唱念技法上,既要符合格律,又要容许在格律、范围内灵活掌握。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一定会使许多传统剧目,出现新的面貌,从而受到观众欢迎。那么,这第二次的剧目变革,将是对昆曲优秀传统的最好的继承,也是最好的革新途径之一。(蔡正仁:这就把传承和革新的关系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