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经天纬地地图)-经天纬地)-中国古代地图博览
地图,城市,河渠(经天纬地地图)-经天纬地)-中国古代地图博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初继承了蒙元时代的天下观,于洪武年间绘制涵盖亚欧非三大洲的《大明混一图》,建文年间朝鲜学者根据元明时期的中国地图及朝鲜和日本地图绘制成《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反映了15世纪东亚人的天下观。明朝中期以来的《杨子器跋舆地图》等以明朝疆域为主、较少表现域外的地图,表明明朝中期学者对域外地理知识兴趣的减退;而《广舆图》等计里画方、图文并重的大型综合地图集则大量出现,并以刻本的形式广泛流传。明朝晚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编绘两个半球形式的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将欧洲近代地理知识传播到中国。同时,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等人也在《广舆图》的基础上编绘《中国新图志》等拉丁文中国图集,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地理观。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大明混一图》(1389年),明初继承了蒙元时代的天下观,此图涵盖了亚欧非三大洲。
清朝中前期,在逐渐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先后任用西方传教士率领中外测绘人员对全境进行实地测绘,采用西方近代三角测量法和经纬投影技术先后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三大实测图集,在世界测绘史和地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康雍乾三大实测地图集的绘制过程也是清王朝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地区实行主权管辖的历史见证。然而,三大实测地图完成后就深藏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或赐给少数近臣,相关的近代测绘技术和地理知识也未能在中国社会中普及。清朝中期政府官方和学者个人在绘制地图之时,仍然采用以文献考据为主要手段的绘图方式,在三大实测地图中广泛运用的经纬网和投影技术被束之高阁,而《大清一统万年地理全图》等传统舆图所代表的地理知识和绘图技术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而《皇舆全览图》经由来华耶稣会士带回欧洲后,进一步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地理观”,催生了法国地图学家唐维尔的《中国地图集》,并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大地测绘,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和疆域领土观念的形成,在中欧地图交流史、世界测绘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晚期,中国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出现严重的边患危机。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历次对外交涉和划界谈判中,传统地图存在严重缺陷,在分界缔约过程中往往使用外国地图,致使中国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丧失领土。为了应对边患危机,重建官绘舆图的权威,清廷开始再度翻译西方地图、引进西方测绘技术、培养测绘人员,编绘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图》等近代地图,推动了西方近代测绘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并催生了专门的地图学会和出版机构,推动了中国地图的近代化。
■ 南京博物院藏明万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8年),体现欧洲近代地理知识传播到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河清海晏:古代河渠图
“河渠图”是描绘河流河道及其水利工程的舆图,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河道的源流与走向,并画出沿岸的山脉、湖泊、泉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城邑、道路、驿站、关卡、名胜等人文地理要素。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以“治水国家”而闻名于世,与之相关的河渠图源远流长、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在历代河流治理、河政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河渠图在本质上是河道治理和河政运作的产物,并以反映河务、筹建河工、治理河患为主要绘图目的。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传统河渠图可以分为黄河图、运河图、长江图、淮河图、永定河图、钱塘江图等类型。其中,黄河和运河是最重要的自然河流和人工河流,“治河保运”事关国计民生,是历朝政府的重要施政内容,黄河图和运河图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河渠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黄河、运河之外,钱塘江潮防治关乎江浙财税区安危,淮河事关明清黄、运河治理,长江中游治理关系明清粮仓江汉平原的丰歉,永定河事关明清京畿安全,都是明清地方政府治理的重点,均有相关地图传世,与黄河图、运河图一起构成古代河渠图的完整体系。
明清以来的河渠图主要是由负责黄河、运河治理的专职河臣或负责辖境内河道修疏的地方官僚主持绘制呈报的。制图综合、实地考察是河渠图的主要绘制方式。从其运用和功能来看,河渠图不仅是历朝政府河政决策和河工治理的重要资料,是河臣治绩的集中体现,也是传达河务信息、核销河工经费的重要依据。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乾隆《南河图说》之《清口运口图》(1750年),乾隆年间乾隆帝效仿康熙六次南巡阅河,此图为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所绘。
中国古代黄河图源远流长,传说大禹治河曾以河伯所赠“河图”为治河三宝之一,东汉王景治河也曾运用黄河图。现存最早的黄河图刻绘于宋代,元代诞生了黄河专题图集——《治河图略》,明朝出现了刘天和石刻《黄河图说》、潘季驯彩绘《河防一览图》以及刻本《漕河图》《金沙江图》等类型多样的河渠图,并多以石刻图碑、刻本插图的形式存在。清代前中期的皇帝把河渠治理作为施政重心,河渠图的绘制和运用非常普遍,单幅绘本河渠图和河渠图集大量出现,构成存世河渠图的主体。
清代康熙帝极其重视黄河的治理,命靳辅、于成龙、张鹏翮等河督分别绘制《黄河图》《运河图》《江南黄河图》《黄河全图》《运河全图》等大型精美河图,奠定了清代河渠图的基础,并使得绘图、读图、用图成为清朝的“祖宗之法”。雍正年间,黄河河患中心转移到河南段,导致河政管理制度的变革,引发了河渠图类型与绘制内容的变化,表现河南山东段黄河的地图开始出现。乾隆年间,乾隆帝效法康熙六次南巡阅河,江南河道总督高斌、高晋等人先后绘制《南河图说》《黄运湖河全图》等江南河道总督所管辖的黄河、运河工程图集,而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等人也绘制《豫东黄河全图》描绘河南山东黄河图。嘉庆、道光两朝河臣在乾隆朝河图的基础上,绘制多幅成套的黄、运河全图。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开封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引发黄、运河患中心的转移和河政变革,催生了一批反映黄河改道和穿运情形的河图,并使得其后河渠图的绘制重点由江苏段转移到了河南、山东段。宣统年间,出现了专门测绘机构采用晕滃法绘制、标注图例的实测黄河图,反映了清代河渠图绘制的近代化趋势。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嘉庆《六省黄河埽坝河道全图》(1820年)河源至宁夏段。在“治河保运”事关国计民生的古代中国,黄河和运河是最为主要的治理对象,黄河图和运河图就成为最为重要的河流治理工具。
清代海塘图多由清代浙江巡抚、江苏巡抚、浙闽总督等地方官员绘制。现存之图集中于雍正、乾隆和光绪三朝,尤其是乾隆朝。乾隆帝六次南巡,把江浙海塘作为黄运河之外新的施政重点,江浙官员也将海塘营建作为施政重心,编绘了大量海塘图和海塘专著。按照绘制范围的不同,海塘图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描绘江南松江府和太仓州海塘的江南海塘图,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乾隆《松江太仓海塘图》。二是描绘浙江钱塘江南北两岸海塘的全省海塘图,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浙江钱塘江水路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浙江海塘全图》。三是描绘浙江钱塘江北岸杭州府仁和县、海宁县境内海塘的浙西海塘图,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仁和县海宁州塘工沙水情形图》。四是描绘浙江钱塘江南岸绍兴府、宁波府海塘的浙东海塘图,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宁邵海塘图》。五是描绘局部海塘工程图,如收入《南巡盛典》中的多幅海塘工程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