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四大文学体裁)-文学作品四大体裁
鲁迅,小说,杂文(四大文学体裁)-文学作品四大体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看创作。远的不说,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只有茅盾似乎偏重小说,但他在散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上的贡献也有目共睹。郭沫若的创作以诗歌和话剧为主,但他在甲骨文、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方面的天才型造诣几乎无有匹敌者。巴金小说之外也有不少散文以及大量的翻译,晚年主要贡献则是《随想录》(孙犁情况相似)。曹禺只有戏剧,老舍现代时期小说、散文并重,1940年代以后偏向民间文学和戏剧。其他以小说名家的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汪曾祺等皆不局限于小说。现代作家总体上都是兼擅众体。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攻坚战是“白话诗”。相比之下,白话小说攻城掠地,则比较顺利。诚如毛泽东后来所言,“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而鲁迅的白话小说一出手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再加上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余波未平,“五四”一代人对西洋文学特别看重小说这一点又视为当然,故小说的实际影响力在“五四”以后悄悄跃升到诗歌、散文和戏剧之上,也是事实,但并没有完全压倒诗歌、散文和戏剧而一超独霸。
小说地位的根本提升还是要到1949年以后直至当下。这六十多年,诗歌、散文、戏剧成绩一直不俗,但超稳定的现实主义文学信念和文学体制赋予小说形象地总结革命历史、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斗争与建设、积极翼赞国民教育(犹如传统“诗教”)的崇高使命,其读者面和社会政治功能远远超过诗歌、散文和戏剧。梁启超1902年写《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时所期待的小说盛况,至此才算真正实现,而批评给予小说压倒性的关注,也就顺理成章。
由于历史的惯性,即使今天高度普及的电影、电视、互联网早就将文学(包括小说)边缘化,尽管“小说已死”的呼声听过也已经不下十年,但至少在主流文学界,小说和小说批评一超独霸的态势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小说和小说批评压倒一切,给中国文学造成了哪些影响?
简单地说,1.叙述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叙事技巧较之往昔有长足进步,但叙事能力和叙事伦理并非必然地随之进化,今日短篇小说并不必然优于“三言”“两拍”和现代优秀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丁玲、吴组缃、张爱玲的短篇,今日长篇小说(尤其“小长篇”)也并非必然优于明清两代及现代优秀作家的长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技巧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小说优劣高下的唯一因素。2.小说家专注于讲故事,诗歌、散文、戏剧的丰富表现手法在小说中难有用武之地,小说家们独沽一味,久而久之便缺乏变化,像茅盾所谓鲁迅短篇小说“几乎一篇一个样式”的创造力勃发现象难得再见。过去有人说唐代传奇小说是“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现代作家犹能继承这个传统,五六十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以后,除了少数作家(比如王蒙)之外,多数作家的小说越写越像小说,越写越成为一种封闭的“小说体”。3.因为迷信文学的全部奥义乃是讲一个或一串曲折生动的故事,作家应有的开阔视野、精深思想、澎湃激情、人道情怀便容易萎缩,结果在小说家的小说中就只见讲故事的技巧,很难看到他全人格的呈现。小说家诞生,作家消失,这是结构主义口号“作者已死”极具特色的中国版。4.也因为专注于讲故事,由中国文学多种文体合力拱卫的汉语言文字的长河越来越狭窄干枯,曾经是无尽藏的中国文学语言被压缩为只有一种旋律一个音调的僵硬贫弱的小说语言,语言的神奇色泽在小说中逐渐归于黯淡。
小说一超独霸的时代或者终将过去,后人翻开文学史,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写出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和《史记》《汉书》以下大量历史著作,曾经创造了六朝骈文、民歌和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元杂剧,“五四”以后奉献过大量精彩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与报告文学,接着他们又看到1950年代以降,大多数作家突然仅以小说家现身,其中不少佼佼者确实能够遥接明清两代白话小说余绪,继承鲁迅“五四”时期为“小说模样的文章”争取的荣光,但更多的一开始就钻进小说不肯出来,在小说的惯性轨道上发足狂奔,在小说的狭窄的笼里自傲自恋,强迫症似的一年写出没多少人要看的多部中短篇,隔两三年就捧出更没多少人要看的一部长篇乃至超长篇——面对这一文学史现象,后人会怎么说
他们或许要说:
哎,真可惜,就像诗词的末路会成为陈词滥调的哼哼唧唧,骈散的高峰会跌到八股时文的低谷,小说给中国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却也会令中国文学陷入迷途,曾经为中国文学带来无上荣光的小说,也会令中国文学羞愧难当。
果如此,到那时人们再回头再看文学家鲁迅与小说的因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