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
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财政收支规模扩张、财政收支矛盾的日趋加大必然要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是19世纪德国社会政策学派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首先提出的,因而又称“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的核心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占GDP比重)也随之提高,主要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活动的需求,从而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当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凸显与传统的预算模式之间的矛盾,亟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一)日益壮大的财政收支规模更需要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自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以1994年和2018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从 5218.10亿元增长到183351.8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8.95%;全国财政支出从5792.62亿元增长到220906.07亿元,年均增长率29.7%;国内生产总值从48637.5亿元增长到900309.5亿元,年均增长率23.18%。1994年全国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0.73%、11.91%;到 2018年占比分别达20.37%、24.5%12。对比可知,1994年-2017年,全国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不到12%增长到近25%;且全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6.5个百分点。日益壮大的财政收支规模亟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构建较为规范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公共支出需求与财政可用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根本动因。1994年,财政收入比支出少574.52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18%;到2020年,收支缺口达67580亿元,占预期同期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档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相对平稳,各地财政均面临着可用财力增长缓慢的窘境;而财政支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民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日趋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类刚支出不能减少;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旧动能转换等相对薄弱环节和短板,需要财政支出增加。因此,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通过项目预算的必要、可行、有效进行评审,减少不必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出;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减少财政支出浪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要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调整和政策调整挂起钩来,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领域,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
(三)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科学、减少收支矛盾相对量的重要举措。传统的财政支出分配弊端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依据和标准,资金配置不规范、不透明;上下“博弈”、讨价还价;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项目之间苦乐不均;资金短缺与资金浪费并存等。科学的分配财政资金,一方面,必须建立资金配置和项目立项的科学依据;加强绩效管理,就是将部门公共服务所需经费分解为可考核的绩效目标,结合上年绩效目标及绩效结果,编制合理的年度资金分配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包括减少收支矛盾相对量。这主要是指由于财政资金分配不科学,而引致的局部地区财政资金过剩、另外多地收支存在缺口的问题。假设以A、B、C、D、E五地为例,财政资金科学分配不科学的情况下,A、B、C、D四地的收支缺口分别为2000亿元、共计8000亿元,而E地剩余5000亿元;科学的财政资金分配则可以通过均衡分配的方式,将向E地多余分配的5000亿元向A、B、C、D四地财政收入能力弱的地方补齐缺口,对财政收入能力较强的地区留一定的缺口,让其自行补缺,从而减少资金沉淀和浪费。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防范化解公共风险的有效手段
“公共风险防范论”认为财政是作为对冲未来公共风险的制度安排。要将“预算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预算的是实现战略和政策的行为绩效。即从以资金为对象内容来编制、执行预算,转向以支出和政策行为绩效为对象内容来编制、执行预算。预算绩效的重心就从“资金”转移到“目标”上来了,预算模式也就从“过去—现在—未来”转变为逆向的“未来—现在—过去”,即转变为未来导向的预算,更加注重对未来风险变化趋势的分析与预测,防范化解明天的公共风险,以此更好的对冲公共风险。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面临“三大攻坚战”为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这是化解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精准脱贫,是化解社会领域的风险;污染防治,是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的风险,事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健康中国建设。这三大攻坚战,实际上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领域三大公共风险的攻坚战。因此,财政钱花得好不好,整体上就看三大风险攻坚战有没有取得进展;如果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再怎么评价,都谈不上有绩效。
道德风险论认为,在经济活动交往中,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经常会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随着代理关系的建立,代理人一旦被雇用,委托人实际上无法保证代理人的行为总是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预算分配过程中,财政部门拥有资金分配所有权,追求预算收支的平衡、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处于委托人地位,但对于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及公共品的供给成本上处于信息劣势;而职能部门作为职能的具体执行机关,是财政资金使用的代理人,处于信息优势。由于二者委托代理关系的成立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在通常情况下,职能部门会基于自身部门利益而产生支出扩张冲动,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中也会出现损害财政部门利益的行为。
项目(自身)风险是指根据落实国家战略或政策而细分的项目选择、项目执行、项目结果给社会带来的新风险。项目选择风险,以扶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为例,各经济部门都有各种扶持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从各自部门的任务目标来看,都具有合理,但有可能妨碍市场公平竞争。项目执行风险,即项目执行“跑调”、“走样”引致的新风险。以到基层扶贫对象的选择,农村家庭一家六口人,两个壮年男劳动力(其中一男为过门女婿),两位女先天缺憾但不影响生活,两个小孩,由于家庭勤俭,存款过百万。从显条件看,两位先天残疾、女婿过门;但从隐条件看,家庭存款过百万。这类家庭属不属于贫困对象?地方评判的标准一是无儿、女婿过门,二是家人有残疾。若引致扶贫对象家庭将存款悉数取出,外借给人、或借其它家庭名义存入银行、或间接借给高利贷,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影响,其行为严重影响农村纯朴的社会风气。项目结果风险,既有项目所包含的工程本身质量不过关引致的公共事件,也有项目完结后,工程款项支付不及时、拖欠而引致的农民工上访或聚众闹事等现象。
上一篇:大淘宝(大淘宝联盟官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