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斗是多少斤)-一石米等于多少斤
李白,酒具,单位(一斗是多少斤)-一石米等于多少斤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说李白不应提着较多酒的壶去打酒,而不说是提大半壶酒去打酒呢!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又把解读的重点放到了“斗”这个单位上。
这里的“斗”是什么单位呢?教科书上说,斗是酒具,也是一种容积单位,但没有说明文中的斗是指什么。
我们查阅了网络工具《汉语大辞典》普及版,现选择与题意有关系的解释摘录如下:
[1]酒具。如木瓢为斗《通俗文》。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行路难》)。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大戴礼记.保傅》。“斗酒百篇”中的斗也是指酒具。
[2]容量单位。斗,十升也《说文》。角斗甬《礼记.月令》。“斗米升珠”中的“斗”是指计容积的量器。
[3]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从字面上来看,作为酒具的“斗”就有量器与酒器之分,则是“酒具”还是“容积单位”?于是接着我们的探究历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酒具“壶”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瓷业讯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壶、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
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
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
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也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从“酒壶”的发展史来看,其从适用及美观的角度至唐已演变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的形状,既然是带把手的,至少说明壶里装的酒不至于很重,应该说一只手拿是比较轻巧的。
除了酒壶外,还有“觥、罍、尊、樽、觞、钟、斗、酌、爵、白、角、觯、杯杓、觚、杯”等酒具。
我们再研究一下唐代的重量单位。古代中国,有“合、升、斗、石(dan)、斛”等相关重量单位。到了唐代,全部改为“十进制”,即“十合为一斗,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也说一石”。又有资料记载,一斗存粮相当于现代15公斤左右;又说一斛,相当于现在的四十斤。
研究到这里,发现“斛”与“石”这个单位又存在矛盾了,“斛”与“石”既是相等的重量单位,为什么与“斗”的换算又不同呢。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斗”有量“液体”的与量固体(如粮食)的之分,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两种“斗”是不同的器具,“斗”可能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多音字”了。
到此,我们认为“见花喝一斗”这里的“斗”应该是量液体的器具“斗”所量出来的,即“容积单位”。如李白诗:“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试想,李白提壶去打酒,还带着什么“斗”的酒具干吗?
至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则应理解为摘录中第三种解释,用这样的“斗”的量器,量五斗米,约合150斤重(以古时粮食的产量来说,是很高的了),可见诗人陶潜的高风亮节。
“见花喝一斗”中的“斗”不是“酒具”的理由。
其一,从题意理解,带壶去打酒,若倒在“斗”中喝,则“斗”不应过大,总不能酒壶的容量与“斗”差不多吧。
其二,酒具发展至唐代,随着实用性及美观的需求,“杯”已成为通用的酒具了。“杯”又叫“樽”。如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这里的“金樽”就是“金杯子”了,也可见“斗”是一个容积单位了;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同上》;“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饮》)”;“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甫与李白是好朋友,其诗也可见证,“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诗其一)”……后世诗歌中以“杯”为酒具更是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一斗酒”在现代约多重呢?我们把单位进行简单地换算一下:一斛=40斤,十斗=一斛,则一斗=4斤;旧制一市斤等于16两(现代改为一斤等于10两为500克,一两为50克,故有“半斤八两”成语的说法),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若一斗酒忽略浓度的话,也应有两千三百多克了,按此算来,李白算是能喝的了,但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酒的纯容量没有现在这么高,或许喝的是米酒、黄酒之类的,多是自家酿制的,如李白诗中所写的“绿蚁焙新酒,红泥小火炉”。
这样算来,“斗酒之量”就像我们今天喝三四瓶啤酒差不多,不算太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夸的是李白的文采与酒量,描摹的是他的精神与风采,他成为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酒文化的传承。
2.是张遂还是另有其人?
问题到这儿应该说可以结束了。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下的问题却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