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日本,北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也导致了洋务运动缺乏战略目标。弄这么大一摊子事,建这么多的工厂,培养这么多的学生,最初的设想竟然就是造16艘军舰,建两支海军军队;等到16艘军舰造出来,那就“船政成功”了,等海军建起来,那就“成军”了。这个时候他们竟然会思考这么一个今人看来荒唐的问题:既然已经完成了造舰的目标,这个机构是不是就可以关掉了?既然海军已经“成军”了,那么是不是财政上就可以停止继续投入了?1874年真的有很激烈的争论,认为船政可以关掉;1881年,户部也停掉了北洋海军的财政投入。下一步做什么?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平行发生,两国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历史道路。这个分岔路口出现在哪里?
陈悦:最大的不同是明治维新背后的那批人:长州藩和萨摩藩是两个巨大的强藩势力,天皇只是个傀儡。我一直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强藩这么有眼光。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跟荷兰人发生过交集,与外界交往的底蕴可能比较深。
明治维新有很迫切的生存亡的危机感,这与清朝不一样。黑船事件后日本还犹豫过想保留旧制度,真正变得激进是在下关战争以后。下关战争中,四国联军把日本最强悍的这两个藩都给收拾了,这两个藩本身是日本近代化改革的主力,被洋人打败之后很快瞬间变成了特别激进的改革派,成为推动日本发展的力量。日本认为自己到了生存亡的地步,就会很深地去改革和颠覆自己,整个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欧洲国家,“脱亚入欧”。清王朝没有这种危机感,不认为自己的传统制度和文化有什么问题。
日本的激进也伴随着野心,扩张的野心。它的战略家有整体的亚洲和世界秩序设想,这其中包括了进军大陆,包括了融入世界秩序,还包括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超克。这种野心的发作让它迅速变成一个欧洲式的国家,被纳入到一个新的世界秩序里去,先来改变日本国家自己的命运,然后再从这个新世界秩序内部去超越它。它的国家战略有很理的谋划,其中包括了很邪恶的战略,就是扩张和侵略战争。
福州船政遗址内,清朝学员学习建造轮船的复原场景
清没有准确的中央战略在引导什么,洋务运动这件事能做到什么程度,纯粹靠各地总督的自我发挥。在发挥的过程中,他想要突破一个什么天花板,一个什么障碍,他就上奏,突破不了的,这件事就被否掉。一件事能做多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偶然。我们属于自发生长的近代化,目标就是为了开放和防御,仅此而已。清那个时候没有想过,如何把自己放置到新的世界秩序里去。他想维持旧秩序,就是“天下”,就是中华文明圈和它的藩属国。日本本身居于中华文化圈的一个边缘位置上,突然间来了一个很厉害的外力,它发现跟着这股外力走可以先把清朝颠覆掉,最后自己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中心。
通过鸦片战争英国人把我们的国门打开了。我们看到了威胁,也感受到了耻辱,但我们和日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与中日当时在东亚秩序中的不同心态有一些关系:中国本居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这个秩序还在正常运转,它对自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不需要再去干事,只想赶紧把这些西方人送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也都是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一夜之间要让他们全盘否掉它,彻底自我改造,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观,这得要有什么样的勇气?几乎是要不惜发生革命或内战的勇气。日本本来边缘,从来就没有姿态,反而在被威胁和受羞耻的时候看到了一种希望:改到另一条路上不仅不会有太大的转轨成本,而且还可能有新的希望。
秩序的崩溃
三联生活周刊:甲午战争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中国和日本在东亚秩序和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天朝”的崩溃是怎么开始的?
陈悦:当日本开始学着西方来跟清朝签条约时,要命的事情开始了。现代国际法,也就是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西方国际法条约体系,有一个前提是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日本找朝鲜签条约,找中国签条约,这一签就签出事情来了。
朝鲜一开始不愿意跟日本签,日本就策划“江华岛事件”把朝鲜打了一顿,逼迫朝鲜签。签完之后,清朝的藩属国朝鲜就跟日本是一个条约上平等地位的国家了。然后日本又跟清朝签约,这就等于日本跟清帝国也是平等地位。“天朝”的秩序从日本的角度看,就已崩溃。
中华文化圈的世界规则是藩属制。当还没有第二种知识进来的时候,它是维系着东亚世界的一个被认可的秩序。这个秩序靠文化向心力把大家团结起来,万邦来朝靠的不是武力。这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秩序:你只要承认自己是文化圈的一分子,承担各自的义务就行,并不强加给你什么事情,你不像话了就视你为蛮夷。这个联盟之间没有契约这种东西,这就与条约体系不对称了。日本与朝鲜签约,就是用这个方式来挑衅我们与朝鲜的关系:在国际上,朝鲜到底算你的什么?它是个独立自主国,还是你的藩属国?我们如果应答得有漏洞,日本就以独立自主为由来发动战争。
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内,《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复原场景
我们当时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人,大量是那些没有官场政治话语权的留学生,这是跟日本最大的区别。日本去美国的镰仓使节考察团,初到美国时,也是不知道手往哪里放的恐慌状态。这就是面对一个新世界时的那种状态。我们也在同治五年(1866)派出了一支级别很低的临时出访欧洲使团,三个多月后回国。负责使团领导的仅仅是一位山西襄陵县知县斌椿,等级太低,没有什么话语权,回来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会改变谁。实权人物都不了解条约体系是怎么回事,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像郭嵩焘那样的实属罕见,但他的地位其实也不高,只是三品外交官,左右不了政治层面的改革。甲午战争对严复打击很大,他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之前在北洋水师学堂做教员。1895年后他在报纸上连着发了多篇文章疾呼制度问题,后来又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我想他发现还是得走科举仕途这条路才能有话语权。那个时代他内心是很痛苦的。
三联生活周刊: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如何理解我们,我们又如何理解日本?
陈悦:日本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中国文化对东瀛岛国的影响还是深远的,体现在日本上层人士的文化素养中。很多日本文人能够用汉字笔谈,可以使用汉字和中国外交人士诗词唱和。那时日本还没有走上“脱亚入欧”的西化道路。
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人把我们解剖得很透。日本军队当时打入东北,有文字记载,他们到处贴布告,名义叫《告十八省豪杰书》。这个《告十八省豪杰书》的大致意思是说,大明王朝亡了好几百年,我们还很想念它;清王朝的政权来得不正当,现在我们要替天行道推翻它。这跟李自成起义有什么不同?日本人当时已经有了现代国家观念,在中国安排了很多日本间谍。他们也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心理还是建立在“天朝”秩序上,用这种心理攻势是有效果的,让老百姓支持日本军队入驻中原。有老百姓家门口就贴白旗,上面写“大明遗民”,还有老百姓帮着日本人搬运物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的确很难受,就是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现代国家的观念,更多老百姓的国家观、世界观还停留在古代状态,而日本人实际已经完成了近代化。
上一篇:台湾雅虎(台湾雅虎拍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