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太和鼎信(太和鼎信背调通过率)
背景,企业,互联网太和鼎信(太和鼎信背调通过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信度与效度是评价背调工作的重要指标。背调工作者并不会仅仅依靠候选者提供的证明人去核实他的情况,那将会陷入“证明这个证明人为真”的恶循环当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圈子,他们会自相为同行分享信息,甚至通过信息共享来制作一个小型数据库。
曾有媒体报道,2010年,武汉各大公司的HR们陆续在某人力资源论坛里公布公司已离任“极品”员工的行为,并提醒同行们招聘时重点留意。后来这件事也像“中国黑档”招致质疑,不了了之。如今,这些背调机构手中更沉淀着一个可观的数据库,保障背调工作能更方便、有效的进行。
回过头来看,较之于“中国黑档”和HR自建的数据库黯然退场,背调机构之所以逐渐被接受,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入了被调查人授权机制。
第三方背调机构必须得到本人的授权,才能开展调查活动,并且保证所有数据仅提供给意向企业使用。
据介绍,这个授权形式多样,蓝领工人可以在用人单位现场刷身份证授权,而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小程序端数字签名、回复邮件等程序授权,充分保证被调查者的知情权,给予充分的公平和尊重。
效率与效度的悖论
在个人信用制度更完善的美国,背景调查业务早已司空见惯,有1000多个企业在分食市场份额,并成立了美国职业背景调查公司协会(NAPBS),中国也有数家公司是该协会成员。
相较之下,中国的背景调查赛道在国家加速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尚有更多的想象力。
今天的背景调查不仅仅局限于高管,而是已经囊括不同职级范围。根据背调机构八方锦程提供给《商界》记者的一份数据显示,受调查的岗位中,经理占32.6%,高管占29.9%,主管为16.7%,基层占20.8%。但基层人员失信比例最高,达33.8%,高管、经理与主管的失信率分别为10.9%、13.6%和15.7%。
悄然扩张的调查范围也让背调行业的前景似乎更加明朗。
但由于企业的生存状态是不同的景象。一方面,是背调企业乘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东风获得一轮轮融资的盛况;另一方面,部分以背调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在不断偃旗息鼓、艰难谋生也是事实。
“前年我们参加线下活动,一个场子可能有10几个同行,现在,一个活动也就能碰到一两个‘友商’吧”,有从业人员将其原因归结为,这些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背调行业,拿到公安部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并不难,而且国家也大力支持。难的是那些非结构化的,并非预先存在于有关部门系统中的工作履历、工作表现等信息,这些内容必须靠人力来逐一核实、采集、撰写报告,互联网或大数据都爱莫能助。
因此,把结构化数据、接口数量作为绝技的企业定会在竞争中毫无招架之力,《商界》记者拿到的一份基于14000份调查样本数据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近两成的失信中,在职时间虚假占32.9%,证明人不真实占19%,教育背景虚假占13.4%,商业利益冲入占9.9%,存在负面评价比例为8.1%,存在不良记录的比例为3.2%,提前被解聘2.8%,身份信息虚假为1.4%。可以看到,失信占比最高的是工作履历失实,这些琐碎、复杂的核实不是只靠几个数据接口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还需要人力拧去简历的“水分”。
不过,这又陷入了另一个悖论:如果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解决不了问题,不能带来边际成本的显著下降,这些互联网打法的背调机构还能被视为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吗?如果还是靠传统的“砸人”去调查,那这些企业的估值又怎么上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八方锦程的工作人员表示:“就像心理咨询得有心理咨询师一样,我们的访谈这块暂时没有技术能够取代。”
降低用人风险和不确定,正是背调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正在苏醒中的行业,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转向、逐渐扩大的用户群体都给背景调查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摇摆,受制于效率与效度的悖论,也限制了背景调查爆发的潜力。目前来看,一个SaaS尚无法有效解决行业痛点,背景调查还在“等风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学理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