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谢国忠的忠告的简单介绍
知识,经济学,自己的谢国忠的忠告的简单介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谢国忠的忠告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谢国忠的忠告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岑科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乍一听是句谦虚的话,但经过长期学习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水太深了,绝不是谦虚这么简单。
歌德写《浮士德》,主人公是位学者,多年埋头钻研,学识渊博,受人尊敬,但仍然苦恼,他知道自己的学识似是而非,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于是决定回归世俗,想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书中有句传世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现实之树常青”,反映的就是他的处境和心态。
那种感觉你知道吗,一个人从无知开始学习,不断进步,到某个时候认为自己掌握了最重要的真理,却又发现知识的局限和漏洞,最后看到自己的无知,我也经历过。
一
我第一次觉得思考问题有趣,是在大学里读政治经济学,有一天在寝室里看书,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把经济想象成一匹马驮着一个人——马是穷人,骑马的是富人,马跟人相比不能太瘦也不能太壮,人跟马相比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就像贫富差距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不够效率,太大了会把马压垮,即爆发经济危机。这是我第一个“思维模型”。
之后接触到西方经济学,觉得它更合逻辑,更近现实,而马克思经济学有很多自相矛盾、空洞说教之处,便将兴趣转向西方经济学。几年后,又读到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觉得醍醐灌顶,头一次感到知识是如此深入浅出,充满魅力,大大激发了我学习经济学的决心。
茅老师强调经济学的核心是一般均衡,价格由供求决定,反过来影响供求,一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但最终会趋于稳定,使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实现平衡,同时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用普通的语言叫“稳态”。
受这个观念影响,我认为只要找到一般均衡的成立条件,就能找到解决任何经济问题的答案,甚至在一般均衡成立的条件中,有类似于牛顿定律和重力常数那样的东西,只要找到它们,就能揭开经济世界的奥秘。我一度拼命搜集一般均衡的理论文献,希望通过努力钻研,取得划时代的突破。
那时我相信,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它假定人是理的,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做选择,结果必然最优而稳定,这样贴近现实并且简洁完备的理论框架是前所未有的,我拜倒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光环面前,认为经济学能解释所有社会现象,只要掌握它就有了破解人类行为的钥匙。
一直到凯恩斯的出现打破这个迷梦。
二
凯恩斯的理论晦涩难懂,但我清楚记得他在《通论》中所说的:经济不止有一种均衡。这个观点让我惊醒,并将它与博弈论联系起来。博弈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理的人会形成背信弃义的不合作均衡,即“囚徒困境”,从侧面证实了他的观点。由于经济存在多重均衡,要找出普遍的一般均衡常数是不可能的,我放弃了这种想法。
这就使问题复杂起来:经济存在多种稳定状态,意味着无法确定个体选择能否达到最优的结果,也无法确定社会可否形成最优的制度,制度演变会走更好还是更坏的道路。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社会制度无法维持下去,将很快向西方靠拢。但时至今日,中国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并以“中国模式”影响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化改革大步推进,我预计三到五年内随着教育、医疗等市场的开放,大城市的户口就没用了。但多年后,教育、医疗等非但没有放开市场,甚至商品房也开始实行限购。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英国女王提出“为何没有经济学家预测到如此巨大的危机”的疑问,更引发了对经济学的质疑和反思。尽管如此,我对经济学的信念没有动摇,因为没有找到更有力的理论工具和知识方法。
一直到我认识朋友圈里的“奥派”(奥地利经济学派),他们自认为掌握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学,因为奥派理论是基于公理假设,从公理出发经过严密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所以不可能错,他们称之为“尚未普及的科学”。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风让我厌恶,但他们强调逻辑一致、先验正确的视角使我注意到知识方法论的问题,并开始阅读哲学史,探究经验主义和理主义的关系,读到康德的二律背反,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
二律背反,即人们对某一问题的两种观点或判断,既相互矛盾又同时成立。比如,“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上也有限度”和“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也没有限度”是相互矛盾的命题,但通过逻辑可证明两者同时成立,此外还有像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分割、世界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宇宙是否存在必然成因等命题,都存在着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表明经验主义和理主义都是残缺的,不能提供完整知识,因为人的理能力有限,超过界限就必然陷入矛盾和困惑,这是在几乎所有问题上人类认识都会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
我被这个发现打懵了,也打醒了。
自古以来很多体现人类智慧的信条,其实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比如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像哲学家桑塔亚指出:几乎每句格言对面,都有一个意义相反并且同样充满智慧的格言。
生活也是这样,同一件事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社会舆论中,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会自动划分成两个对立阵营,甚至在学术界,任何一位学术权威对面都能找到意见相反的权威,并且这些对立的观点都能找到依据。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二律背反,任何判断都能找到相反的判断,比如“人的行为有目的”和“人的行为无目的”、“人是理的”和“人是非理的”、“市场有效”和“市场无效”等命题,在逻辑上都成立,因为什么是人、什么是目的、什么是理这些问题不断追问,最后必定遇到时间、空间、有限、无限这些初始概念,它们是二律背反的,作为扩展命题的普通看法也是二律背反的。
四
这动摇了我的信念,过去我相信世界是按规律运行的,人能掌握规律,不仅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但是通过更多的观察,我发现不存在确定无误的经济学,更不用说其他的社会人文学科了。
最明显的一点是社会经济现象不可预测,大到苏联解体、英国退欧,小到个人创业、婚姻破裂,再到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等,无人能准确预测。有人声称预测了金融危机,并拿出多年前的观点作为证据,其实不过是把预测中正确的部分拿出来,错误的部分隐藏起来,“报喜不报忧”而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